老北京民间传说:东直门上的“大脚印”(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怎么回事儿呢?谁也没接过怎么大的工程啊,说这个楼高要九丈九,九丈九是什么概念?现在说,就是相当于33米,也就是说现在的十层楼的高度。这在古代,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年代,要建造如此高大的城楼,全靠人工,其难度可想而知,那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再困难,也得干啊,那儿有圣旨啊,没辙,找人吧。这些老板,就把各家最好的设计、施工的师傅们,就都给叫了过来,大伙儿一块儿,坐着商量这个事儿。要说还是人多力量大,这会儿,你出一个主意,我说一个想法儿的,没过几天,建设图纸还真就给画出来了。画完后,呈给了刘伯温,刘伯温略加修改后,就把它呈给皇上,等待审批。皇上看后,挺满意,就决定照这个样子修建。旨意一传下来,大家就准备开始修建城楼了。
不过修归修,这十几个城楼,它不可能同时一块儿修啊,这要先修那儿座呢?大家又坐着一起商量,最后出了一个主意,说最好是,先修一个“样楼”。什么是“样楼”呢?就是先打个样儿,找一个平时皇上不太会去的城门,先修建个试试,万一要是有什么问题,咱们也好修改。大伙儿一听,这个主意好啊,但是拿哪儿座城门“打样”呢?有人就说了:东直门。因为平时皇上没什么机会来走这里。您说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分别是有天、地、日、月坛。皇上每年祭典,都要走这些城门,所以其它的城门不合适。再有一点是因为,这东直门,在北京城的东北角上。它是前朝,元大都的遗址,这里本来就有个门在,那儿会儿叫:崇仁门。在这儿修,最省事儿,修改起来也方便。大伙儿一商量,那就东直门吧。
于是就开始在这里修建这个“样板”城楼。怎么修呢?在城墙的上面儿,先立起来二十四根楠木的大柱,用它们支撑整个城楼的重量,中间呢,是前后开门的大殿。里面的这些个门、窗也先给装上,这样,雄伟的气势,就已经初露端倪了。没过过长时间,这城楼的第一层,就有个样儿了。工部大臣过来一看,感觉不错,于是就让继续盖。这再往下盖,就是搭建斗拱了。搭完了以后,工部大臣又来看了一下,还是很满意。这斗拱做的那是真的漂亮,您想这都是全国最厉害的包工队做的,那能差的了吗!工部大臣,笑着围绕着它,转着看了起来。这时这位大臣突然惊讶的“诶”了一声,然后就左右的来回的走,来回的抬头看这个城楼的四个角儿。看了好几遍后,就和这个工头说:你们看看,这东北边儿的角儿,是不是比其它的角儿高那么一点儿啊?工头一听,不会啊,我们这东西,都是有尺寸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