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作为一种爱好,只属于有了休闲时间的现代人(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丛中鸟: 观鸟的社会史》,【英】斯蒂芬·莫斯 著,刘天天、王颖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观鸟活动兴起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关
人类对鸟的辨识、命名古已有之,现代观鸟活动之所以单独区分出来,是因为“鸟人”们是以一种休闲、消遣的态度去观鸟。刘兵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观鸟活动发展的思考,在他看来,观鸟在中国的最早起源跟环保团体的倡导有关系,之后受到休闲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今天,更和退休人员的增加、摄影市场的发达、望远镜的引进等等有关。
译者刘天天从童年时期就开始观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她也认同观鸟群体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的发展有关,“不是单纯的大家突然对鸟感兴趣了,而是感觉这个条件到了,我们可以买相机了,我们买得起长焦镜头了,那么拍什么呢?我们拍鸟吧。”刘天天介绍说,前段时间有相关组织做过全国范围的“鸟人”普查,按照他们的普查结果,全国的“鸟人”至少是六位数,已经不是特别小的群体,“近几年拿着望远镜看鸟的时候,接触到的奇怪眼光明显变少了”。而中国的观鸟群体和英国相比,有意思之处还在于,在英国,观鸟是一种相对老龄化的爱好,但在中国,有很多年轻的学生乐此不疲,“又穷又疯狂地在看鸟”。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一书特别对现代意义上的观鸟活动进行了界定,强调这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并将其追溯到《塞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活动现场,有着丰富观鸟经验的杨雪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界定的喜爱,因为它让“没有钱买高端的长焦镜头,不会拍鸟,也不会以科学的方式记录鸟种”的观鸟爱好者,同样能获得观鸟的身份认同。杨雪泥介绍了被追认为“现代观鸟之父”的18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之所以有这样的追认,是因为怀特观鸟的态度是很特别的、超越时代的,他记录和观察那些活生生的鸟类,包括它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不像同时代的人那样更多是收集鸟类、制作标本。因此,怀特观鸟的方式得到了更多现代人的认可。
在书中,斯蒂芬·莫斯特别提到了休闲时间和休闲伦理的概念,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拥有了更多闲暇,社会风气有所改变,人们对“爱好”更加重视。所以当大家了解了怀特之后,就发现他这种休闲的观鸟态度与现代人对“爱好”的理解非常契合。

“观鸟”作为一种爱好,只属于有了休闲时间的现代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