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伯格曼对现实的映射之作,却最能代表其风格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在1957年《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大获好评之后,英格玛·伯格曼推出了《生命的门槛》,却被舆论抨击为“过于女性化”,言论之中充斥着当时大行其道的男权主义和刻板印象,而此种批评声音绝非个例,这不禁让伯格曼开始反思艺术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用电影的方式进行解答。
恰逢伯格曼喜爱的朱尔庚·施尔特推出了戏剧《魔法》在英国大热,伯格曼不仅将其改编成了电影,还融入了戏剧化的舞台呈现方式,时值评论家朱尔庚·施尔特指责其“你有一张面孔吗?你心里究竟想些什么?”暗喻其艺术能力与呈现效果之间的巨大偏差,于是他将这部电影的名字从《骗子》改为《面孔》(在美国上映时名为《魔术师》),借用各个阶层表里不一的“面孔”来讽刺影评家的恶意中伤。

《面孔》,伯格曼对现实的映射之作,却最能代表其风格


影片讲述了魔术师沃格勒和他的团队在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之前来到了一个小镇,遭到了镇长、警察局长、卫生局长的责难,要求现场表演魔术以验明是否存在“灵魂”,尽管沃格勒已经声称是“骗人的把戏”,仍然遭受了百般刁难,他盗用了别人的尸体戏耍了卫生局长,并在国王的召见下得以离开小镇,重新开始了新的旅程。
当《时代》周刊要求伍迪艾伦推荐五部影片时,首当其中推荐的便是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是唯一一部齐聚了伯格曼御用三位男演员(马克斯·冯·叙多夫、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厄兰·约瑟夫森)的影片。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部作品,充分体现出伯格曼对于各种电影元素和哲学主题的分支与延伸,很适合想要了解伯格曼电影的观众欣赏。
今天,我想从更深入地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从暗含的三层博弈关系(谎言与真相、艺术与世俗、面孔与人性)展开,让观众体会一下伯格曼的良苦用心。

《面孔》,伯格曼对现实的映射之作,却最能代表其风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