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千年“油盐古道”,叫乌江,为何还曾被称为“污江”(6)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名显天下,岂非以富耶!”描述了以寡妇清为代表的乌江流域人民对炼丹业的开发;汉初云阳人扶嘉父女掘白兔等9口盐井,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盐场;1899年,邱寿安、邱翰章兄弟创制“榨菜”,小包装分送请人品尝,远走他乡张贴广告,艰苦的努力成就了如今的“涪陵榨菜”。
土司文化
乌江流域地处西南边域,在元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曾有多家土司,统治着以彝族、土家族、苗族为代表的40多个少数民族。土司来源广泛,族属多样,传承历史悠久。
乌江流域的土司以武职为主,级别较高,宣尉史共9个,占总数的7.8%。势力强大,且桀骜不驯的土司或被中央政府消灭,或被分割成若干中小土司。明政府平定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后,将其属地归流官治理;贵州水西安氏土司叛乱平定后,被分割成多个小土司。乌江流域中小土司数量较多,因无力对抗中央政府而长期存在。
土司起于元,盛于明,衰于清雍正朝,历史悠久。前后经历了数百年,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土司作为朝廷王臣管理辖地百姓,对维护西南地区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兴办文教开化民众,土司积极向学重教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加快了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和开化民众的进程,为民族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央统治者认为土司久居边荒,不识教化不知礼仪,故往往多命令或鼓励土司积极向化。《清文献通考》卷五十九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令贵州各州府县设立义学,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其族属子弟并苗民子弟,愿入学者,亦令送学。”明清时期对土司的文教有明确要求。乌江流域土司时期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官学、州县府学、卫学、义学、书院、社学等等,并在民族地区逐步实行科考,甚至予以政策上的鼓励。
“强渡乌江”红色记忆
乌江又被称为“英雄河”。红军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借“乌江天险”堵截消灭红军的美梦,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1934年12月18日召开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右路红一军团在回龙场、左路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中路军委纵队在江界河等地强渡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一方面,来自国民党的严密防守。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记载,当时防守乌江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他为防止红军“赤化黔北”,调派3个旅1个团沿遵义老君关到思南塘头的乌江各渡口构筑工事,并沿江烧毁民房、销毁船只,以阻止红军渡过乌江。另一方面,源于“乌江天险”的恶劣地理环境。古人形容乌江:“崇崖如劈,悬壁临水。”乌江两岸陡峭高山,江水波涛汹涌,河面宽达200多米,窄处虽数十米,但水深流急,漩涡翻滚,沿线荒芜、人迹罕至,没有渡口、没有船只,很难过江。可是,时间紧迫,先遣队必须抢在追兵抵达前,架桥通过乌江。工兵们就地取材,赶制了许多竹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