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有的时候,的确需要读一些好书,才能长进,不敢说大彻大悟,但大约是有所感悟的。趁此读书笔记的机会有幸阅读了余华的作品,一边读,一边品,然而好作品是不可能三两天就体会出来的,因此也只敢对余华的小说略微评价一二罢。
文学,余华便是先锋文学的代表,靠着《十八岁出门远行》而逐渐闻名,其字里行间的荒诞还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股打破传统,强调自我意识的文学潮流,他被称为先锋莫言评价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造梦者”,之后余华又创作了《鲜血梅花》、《现实一种》等先锋派作品,其笔法往往冷酷而残忍,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无情的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小说内容则通常晦涩难懂,充斥血腥与暴力,带有很强的寓言性质。然而由于先锋文学过于强调自我,沉迷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却不考虑读者的感受
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浏览刊物的速度增快,必须反复阅读才能读懂的先锋文学已然不再符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只能不断趋于边缘化,于是在这之后余华便慢慢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转型后余华的作品不乏幽默和活泼,余华爱写苦难,爱写挫折,可先锋文学时期主人公遇到困难却往往被余华以一种漠然的情绪进行描写,那是一种事不关己、只为叙事而叙事的叙事者态度,在这样一种描写下,那些本该激烈的冲突似乎全都变得不值一提,转型后余华作品里的主人公却是鲜活的,是人能够在脑海里描摹出形态的,是读者在看完故事后会报以同情而非茫然的。

《活着》——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若要提到余华风格转型后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作品——《活着》。“向死而生,反求诸己。”这是我对《活着》的最直观感受,余华擅长写乡村文学,在他笔下,作为一部时间跨度极长的小说,这部作品跨经国共两党内战、共和国成立后的农村合作社、大跃进、文革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主人公一家也在这段时光的折磨下只留住了主人公一人。余华擅长用重复的手法来强调主题
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都拥有一个不断重复的情结,在《活着》里,富贵一家通过不断重复的意外死亡来刻画‘活着’这个主题,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则通过不断重复的卖血来刻画‘苦难面前的生存’这个主题,其实,在我看来,这两篇小说风格类似,情节也有共通之处,然而《活着》却远比《许三观卖血记》要更加震撼。单单就从文本来说,一次又一次目睹了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富贵的内心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活着,只身一人,天地广阔,却毫无存在的意义,其实活着是多么的艰难,可人仍然要选择活着,《活着》何尝又不是在诉说与《许三观卖血记》相类似的主题,人在苦难面前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是最为渺小的,可是生活再苦,也不该选择放弃,也不值得用死亡逃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