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骨子里那挥之不去的《朝阳沟》记忆!现在结婚都还要放这戏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河南人骨子里那挥之不去的《朝阳沟》记忆!现在结婚都还要放这戏


我的《朝阳沟》记忆(散文)
□杨孟成
1958年大跃进,是激情燃烧,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时候,啥都放卫星,粮食亩产,铁炉出铁,记录屡刷屡新。当时我在上小学,听说我县某校学生放了卫星,写的一篇题目是《家乡巨变》的作文,突破了万字关,惊得我目瞪口呆。
现代豫剧《朝阳沟》,也是在1958年创作的“跃进戏”,据说,从构思剧本、到排练、到公演仅用了7天时间。大幕拉开前,省文化局局长问编导杨兰春:戏叫啥名?此时戏尚未起名,杨兰春灵感突至,想到他们生活蹲点的村旁,有座小庙叫朝阳寺,于是脱口而出:朝阳——沟!大幕拉开,文化局长向迫不急待的观众致歉说,大家暂且等等,还有4句台词,定下就开演。台下“轰”地一声笑起来。后来我在老一辈《朝阳沟》艺术家的回忆里得知,这4句台词是,剧末的社员大合唱:“老风俗、旧习惯年年改进,年年改、月月换日月更新;有文化能劳动情通理顺,要当成传家宝传给儿孙!”现在听来,这4句即兴创作的台词,通俗、朴实、优美得很哩。
众所周知,大跃进放得卫星一颗颗陨落了,有的甚至摔得粉身碎骨,被历史所耻笑。但是《朝阳沟》却永恒天际熠熠生辉,60多年常演不衰,老百姓喜闻乐见,唱腔唱调耳熟能详,那么《朝阳沟》的魅力何在,这颗“恒星”该作何解释呢?
我从杨兰春《豫剧朝阳沟诞生记》和《朝阳沟》艺术家们的回忆文章等资料,了解到,杨老(兰春)家乡在河北太行山区某村庄,家庭贫困,他小时候放羊,捡柴,种地,血脉里流淌着农民的基因;1945年参加革命,和文工团的战友转战河南登封山区曹村一带,他的5位战友牺牲在那里,烈士墓也在那里,杨老熟悉曹村的山水风情,熟悉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1957年任豫剧院三团团长的杨兰春,把曹村确定为专演现代剧的三团演员的生活基地,天旱浇麦,他和壮劳力挑水比赛,闲暇他和勤劳憨厚的农民、朴实善良的农妇聊家常、做朋友,其间认识了有文化的女社员赵银环,他和农民群众建立了鱼水深情。但也有小青年不想在农村劳动,悄悄找杨兰春,让他在剧团找工作,引起杨兰春的思考……。创作剧本时,多年胸有成竹积累的生活喷薄而出,貌似一挥而就,却是杨老近半生的生活感悟、沉淀、思考的结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