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向大漠觅“马兰”,一家三代人扎根边防的故事(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那时的基地,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爷爷他们搭建了帐篷,挖了地窨子作为临时的住宿和办公场所,在营房周围垒起了一排排的麻黄草,扎成了一棵棵人造树。那时场区的军营就是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地穴,然后支上帐篷。这样帐篷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相当于住在半地下室里,用来抵御风沙非常有效。后来大家挖了地窖,爷爷说基地的第一次党委扩大会就在一个地窨子里召开的。
渐渐地,大家对这项庞大的工程也有了一些猜测,但上级一直强调保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是工程团对他们的要求,就连写信都不能写真的地址。大家管这个不毛之地叫“马兰”,是来自于戈壁滩上一种紫色的花——唯一能在大漠开放的花。
于是,“马兰基地”就这样叫开了。
戈壁滩日夜风沙不断,晚上大风沙刮起来,帐篷都给卷走了,因为白天累了,大家都没劲起来,就把被子往脸上一蒙接着睡,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被窝里、身上、脸上、嘴里、都是沙子,把单子上的沙土一兜,有四五斤。爷爷每次对我讲起那段历史,总是用“苦中开辟”4个字来表达。
他们一直干了2年多,喝的是泥浆水,吃的是沙砾饭。临时来队探亲的干部家属、年轻媳妇最好的待遇是住通信车。后来奶奶也从陕西的家里到了马兰,和奶奶一起来的,是上万名官兵的家属。
爷爷他们工程团在戈壁滩上整日施工和生活,水比油还贵,罗布泊腹地上百公里无水源。基地的主体工程包括铁塔和指挥、控制、量测等建设项目,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水要求高,好的水都用来建筑,质量不过关的水都用来生活。有一次,团里的采石分队断水了,碎石机无法运转,爷爷他们连只好用小榔头敲打。施工任务十分繁重,每月必须完成,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大家宁可少喝水,也要把任务完成。没水了用小榔头也要敲出所需的石料。后来水车多了,大家就抓住有水的日子加班加点突击,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一个月的采石任务。
基地里新鲜蔬菜极少,团里很多人得了夜盲症,到了傍晚就成了“瞎子”。爷爷他们就找榆树叶吃补充维生素,为数不多的榆树叶已经被大家吃光后就开始吃树皮,即使这样也没人叫苦叫累。
“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一没让披红挂彩,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看望爹娘!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了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的亲人不知道我们在哪……现在,中央军委指示,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