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维王朝以降:莱茵边境是如何走向稳固及完善的?(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但从另一方面看,叛乱者谋划的“高卢帝国”企图最终失败,并不完全得益于凯里亚里斯(PetilliusCerialis)主导的军事反攻,而也得益于当时的乌比伊人、塞夸尼人(Sequanii)、林贡人(Lingones)等边境居民已经熟悉了罗马化的行省统治和城市生活,而拒绝跟随巴塔维人、尤其是自由日耳曼人回归落后的部落传统生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巴塔维叛乱的最终演变可被视为针对莱茵边境罗马化成果的一次考验。
从战争规模和成果上看,凯里亚里斯的军事成就并不足以上升到媲美日耳曼尼库斯、科尔布罗等人的高度——当时的军队并未在反攻中获得充分主动权,且势力庞大的卡提人并未参与战争。然而罗马人在当地创建的秩序已经深入当地社会习俗,从而令那些拥有日耳曼血脉的边境部族习惯性地靠拢和接纳。可见,时至公元70年,莱茵边境行省居民无论族裔如何,都已在文化认同上非常接近罗马人。
巴塔维叛乱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实际是对帝国前期莱茵边境罗马化进程的充分认证。此外,巴塔维叛乱的沉重打击深刻表明从帝国初年开始,莱茵边境常设7—8支整编军团及大量辅军镇守的局势十分重要,而并非过度设防。
二.弗拉维王朝莱茵边境的巩固
在叛乱最终平息后,虽然巴塔维部基本恢复了与罗马的藩属关系,继续作为辅军兵源地,但新继位的韦斯帕芗深刻吸取教训并开展整顿。首先,在莱茵河入海口的奈梅亨地区设立了一支军团驻扎,专门监管自治市和岛屿上的巴塔维人。其次,在内战和叛乱中几乎全军覆灭的莱茵军团被整体性替换。在下日耳曼尼亚,维提拉原本驻扎2支军团的旧冬营遭到遗弃。故4支新设军团分别驻扎在奈梅亨、克桑滕、诺伊斯和波恩,较之前更为分散,从而拥有更强的机动性和哨戒力度,但显然基本放弃了渡河征服的意图,防守形势比前朝更明显。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