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丹阳“葛城遗址”(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所谓吴国“三都论”者,其“三都”是除泰伯所建的泰伯城外,还有闾江阖闾城和灭国时的姑苏城。笔者掘作在《探索先秦吴国都城变迁动因及其深远意义》一文中,分析迁都原因提出,首先就是为适应国家对外扩张战争形势的需要;其次是吴国后期发生了“专诸刺僚”与“夫差逼死伍子胥”两次重大事件,前者是迁都阖闾城,后者是迁都姑苏城的重要因素。除了上述三个都城外,吴国是否还有另外之都城呢?为了填补吴国中期历史空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之感悟
在学习和查阅相关吴国史料及汲取各项考古成果中,可以得到很多零散的历史信息,其中感悟到涉及吴国史中某些迷茫都城的关联性,例如:
——在拙作《关于开展“吴学”研究及机构设置构思纲要》中所提出“课题”方面,曾提到:“要研究与采集古吴国从周章至寿梦之间460年的史料,以利充实古吴国的历史空白”;以及对“古吴国的深化研究其二都说、三都说或四都说的见解与分析”后,在媒体新闻报导及考古成果中,对上述内容,也时有影子似之反映。
——《吴地记》载:“周敬王六年,吴国伐楚回,伍子胥运润州利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为大小二城,以阖闾之名名之”。唐陆广微撰《越绝书》也云:“伍员取利浦及黄渎土筑阖闾城”。阖闾城在无锡县西南五十里,如何取土筑城,属近属远,谁处先取,谁处后取,这对工程进度与质量保证关系极大,这涉及国家指挥机构的位置问题,其时如果仍然在梅里,这难道符合逻辑思维吗?
——一九五四年六月,在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矢簋。该宜是地名,侯是封号,矢是人名,簋是圆口两耳的器具。据铭文记载,宜侯矢簋是周王室封宜侯的信物。一九五六年专家陈邦怀、唐兰考定指出:簋铭中的“虞”,就是“吴”,作器者是太伯、仲雍之曾孙周章,周康王时被封为宜侯,绐早期吴史提供了证据。先秦史专家李学勤也认为:“宜侯矢簋的人与地,说明铭文封国,厥川三百……,与苏南一带水道纵横的地貌符合,从而推阐了唐兰的见解”。从宜侯矢簋发现与专家们的解释,极大地提高了自周章起始吴国都城迁徙到镇江丹徒或丹阳地区的概率。
——据近期考古发现,位于丹徒、大港、谏壁一带,曾出土多座大型青铜器墓葬;在丹阳的司徒、访仙两处,曾出土规模较大的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窑藏。在吴国早中期的君王墓葬中,除泰伯(墓葬鸿山)、仲雍、周章(均葬虞山)和六世柯相(葬锡邑柯山)外,熊逐墓(葬镇江大港至谏壁一带)待定,和馀昧墓(葬镇江丹徒、大港、谏壁之北山顶)待定,其余十多位君主的墓葬地史料极少,按近期考古成果资料分析,有可能同吴国早中期国都迁移的位置成正相关比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