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口腹之欲”背后的“开放之势”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进口进口,关键要进“口”——进博会上故事很多,也不乏段子,最戏谑的,大概就是这句吧。
玩笑归玩笑,进博会上一道不可回避的景观,倒真是进“口”。与去年一样,食品和农产品展区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从西班牙火腿到牙买加咖啡,从“世界第二辣”的马达加斯加鸟眼辣椒到超600斤重的蓝鳍金枪鱼,进博会上的各类吃食,让场内随处可见排队试吃的长龙,也让场外观者对这场盛会有了一种更为直观、更有“味道”的记忆。
进口产品、服务千千万,各人术业各有专攻。但对食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自己的好恶和憧憬。对各类参观者而言,食品展台在整个进博会中,或许是最没有“门槛”的。这并不代表说食品贸易不具专业性,事实恰恰相反;只是说,当进博会同人们的味觉关联在一起的时候,它和它身上承载的一些价值,会比那些单纯的概念和数字,更容易刻在人们心里。
“口腹之欲”,那是人之常情,所以对食品展台前时有的火热景象,甚至包括常被年轻人嘲笑的那种“大妈”“爷叔”们冲着各类食品蜂拥而来的行为,也不必太过在意。一个综合性的展会,总要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专业、高端甚至不乏小众的对接自然应是主流,适当的喧闹和业余也完全可以接受。况且,有时那些看似“业余”的表现,恰恰道出一种深层次的人心所向。
进口进“口”,并不只是吃的事情。食物之于进博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人要果腹,也不仅因为“吃”的事情天然带有“流量体质”。特别关键的一条,食物这个东西,是贸易的承载——人类最早的贸易,很大程度上就是食物的贸易。人要生存,要生活,要体验,要享受,也就有了关于食物的交易和贸易,进而有了以食物流动构成的一部特别的全球史。
有人说,食物就像一群旅行家,在漫长的年代里,慢慢地走遍全球。美国人斯坦迪奇用一本《舌尖上的历史》告诉人们,在人类历史上,食物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背后的主因的,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又如何改变和塑造了今日社会及其游戏规则。这类颇具学理的文化史研究,多年来并不少见。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食物为“全球化”或者“开放”这些宏大概念提供的注脚,是再明白不过的。
想想今天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些东西——辣椒,原产美洲,明朝传入中国;玉米,原产拉美,也是差不多时候传入中国。今天中餐里常见的番薯、马铃薯、南瓜、花生,也大多是“舶来品”。这可以算是“开放”的某种雏形。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家里,你很难找到一张没有“外来物种”的餐桌——当然,换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实都是如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