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无棣邑城寻踪(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周王联合东方齐鲁诸侯伐戎的战争。春秋时北戎(亦称山戎)异常活跃,常“病燕伐齐”之举。如,齐釐公二十五年(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史记·匈奴列传》);“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诸侯之大夫戍齐。”(《左传·桓公六年》) 北戎的这次侵齐,连强大的齐国都向郑国求援,各国诸侯派兵驻守齐国,显然对中原诸侯造成极大的震动,齐国北部边防的严峻形势确实关乎的齐国的存亡,齐桓公在管仲的的辅佐下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的国鄙制,作内政而寄军令,军政合一、寓兵于民。在其北鄙设防戍守成为必然举措。据《春秋》鲁隐公元年到僖公三十三年,共86年间,戎伐曹、伐郑、伐齐各一次,伐周二次,齐伐戎三次,鲁伐戎二次。其后,狄侵齐5次。,齐桓公北伐山戎大军曾在齐国北境修缮皮革战具,留下南皮城、北皮城等遗址,无棣邑早有齐兵戍守。
桓公趁隆冬河水冰封,从无棣邑出发,入燕境北伐山戎。伐戎前后,齐桓公曾联合中原诸侯筑城抵御戎狄,“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管子·小匡·二十》),在帮助诸夏筑城的同时,齐桓公绝不会遗漏在自己的北鄙无棣邑筑城镇守。齐国边境筑城驻军,也有记载,管子曰:“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管子·修权》,又曰“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管子·轻重乙》)又云“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须在大河的近旁)”(《管子·乘马》),管子的论述证明齐国在无棣沟近旁建城为合理选择,同时在边城有常备军驻守。齐威王曾对魏王说:“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今河北大城县一带),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另载“(齐)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齐大胜。”(《史记·燕召公世家》),齐国在北部有“州”级建制,不但驻军镇守,而且边邑人口众多。邹忌对齐威王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这一百二十城其中有县城有边城,齐城之多可见一斑。
其二、无棣邑筑城可作为齐国向北开拓的前沿同时防备燕国南侵
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山戎、孤竹、令支地盘让给燕国,又割地予燕,燕国遂成大国,后来对齐国也形成威胁,所以有筑城防备的必要。“齐景公时(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此处记载所谓“封内故境”,是指齐国封土之内曾经失去的土地,齐桓公时割给燕国的土地,百年之后的齐景公又收回来了。齐燕相互征伐的事件多有记载,如“昭公六年(前536年),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春秋·左传》)燕厘侯二十一年(前380)齐伐燕至桑丘(今徐水县清河北岸之空城),“釐公三十年(前373),败齐于林营”(《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纪年》)“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韩非子.有度》)等等 。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