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母女关系的紧张与对立(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跳出日常的母女关系理解:“母亲的牺牲”与“女儿的撤退”
波伏娃指出,女儿既是母亲的替身,又是母亲的女儿。母亲对她的女儿充满了过分的慈爱和敌意。女性主义学者乔多罗也看到母女之间存在的独特“共生感”,她指出女儿既讨厌她的母亲,也可能同时为母亲而吸引。青春期的女儿最大的任务在于进行和母亲之间绵长又痛苦的分离。
母亲并非女儿天生的守护者,她甚至以“自我牺牲”嘉许来绑架女儿选择的自由,现实中母女关系复杂多样。电影《春潮》中有一幕给人印象深刻:建波回忆她的第一次月事,温柔以对的是父亲,为她叠卫生纸巾,而母亲粗暴而轻蔑地回应她身体的第一次生理变化。母亲扮演着对女孩月经污名化的同谋者,强化了建波的女性耻感身份。对于分歧,建波选择无声反抗,她不服从母亲的秩序,故意让母亲看到她“堕落”:不着家,夜宿男友处,吓走相亲对象,执意保留父亲的遗物。建波用水这一无声反抗的意象,干扰母亲的排练,用水声来掩盖母亲的聒噪。
电影《胡丽叶塔》中,父亲Xoan的死与母亲似乎有关联,在父亲出海前,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出海赶上极端恶劣的天气,父亲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希望孩子能在一个没有罪恶感的环境中成长,她没有及时告诉正在夏令营中的女儿Antia父亲之死。后来,孩子得知了父亲之死的经过,她因此责备母亲。一日出门后,女儿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别是12年,女儿仿佛人间消失。阿莫多瓦表现的这份母女关系更能体现人性自身的莫测难料与微妙平衡。电影通过胡丽叶塔的书写与回忆,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是电影的原作爱丽丝·门罗小说着重表达的现代情绪——逃离,这时代的情绪被阿莫多瓦接收了。逃离、撤退,都是遭忽视、压制的女性和边缘群体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离开冰冷的威压力量——文化制度、传统生活,或是父亲或是母亲。
电影的风格差异:“纪实风格”与“故事片”
电影《春潮》走的是纪实风格。电影拍摄地选在导演的东北故乡。电影镜头从街头与社区生活实景取景,如社区生活、红歌排练等。社区普通家庭的生老病死,茶米油盐的真实生活画卷在电影中有最为真实的质地。相对而言,电影《胡丽叶塔》中故事的“戏剧性”痕迹更明显。电影由一系列“偶然”性事件推动,胡丽叶塔在火车上偶遇自杀的老者,偶遇了男主胡安,即将诀别巴萨罗那之际偶遇了女儿的童年好友,促使她突然与洛伦佐的行程……
不管是纪实性还是故事性的电影,它们都展现了母女关系的真实:事实的真实与艺术的抽象真实。《春潮》里的建波固然与母亲不合,毕竟是中国式的母女关系,亲情是摆脱不了的羁绊,恨归恨,该尽的孝道与赡养职责不能少;《胡丽叶塔》的女儿则是一种西班牙式的决绝与热烈。“Antia选择了她自己的路,但你(母亲)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