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琴:一篇小说,一群人,一个村(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小说《凤凰琴》封面。受访者供图
小说中,一群小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和着一支笛子和一把口琴吹奏的国歌,站在破旧的校舍前升起国旗的场景,已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中国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精神的经典画面。
小说中张英才喜欢弹奏的凤凰琴,代表着一种身份的隐喻——在当时的乡村,只要听到哪个屋子里有凤凰琴的声音,就知道在家里大概有个乡村教师。凤凰琴是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推进文化的普及而设计的,弹凤凰琴需要识简谱,在乡村弹奏凤凰琴的都是当地的文化人。
回忆创作的初衷,刘醒龙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办教师非常普遍,几乎每个村办一所小学。他的高中同学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当民办教师。而这些相熟的人事物,熟悉的乡村生活面貌,最终勾勒成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支书的女儿,那个被支书要求读书却目不识丁的苕妈。这样的次要人物更可爱,虽然看起来游离于主线之外,但是对丰富主线起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她写死去的老支书,可见支书对教师的爱惜和爱护,对村里不文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的痛心疾首。”刘醒龙这样评论自己笔下最喜爱的人物。他说,一些小人物的塑造往往特别难,比主要人物更难写,他们会“突然冒出来”,如果能够抓住,则会增光添彩。
1994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凤凰琴》在北京京西宾馆礼堂首映,首映式上请来了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举办的“园丁奖”、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乡村教师。“你怎么了解我的情况?”那几位乡村教师难以置信,紧握刘醒龙的手问道,都认为作品所写的民办教师就是他们自己。
“作为一部对人性挖掘很深的作品,刘醒龙并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在精神和物质的贫瘠上,而是把笔探向了人性最深处,围绕着‘民转正’这一困扰了中国几代人的问题,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并不可笑的闹剧。”一位笔名为“七里香”的读者曾写道。
刘醒龙写作《凤凰琴》时,全国还有200万民办教师。《凤凰琴》的发表及影视改编,让民办教师群体受到关注,对民办教师转正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0年4月,一位前中央领导在观看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八辑“奏响凤凰琴”后,给刘醒龙寄来信笺。在信中,他提及小说及其改编文艺作品的内在精神力量:
前些日子在电视中看到您创作《凤凰琴》小说背景的采访,引起了我的共鸣。您的小说和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我都看过,非常感人。当年我还用这一作品推动解决拖延了多年的民办教师转公和待遇问题……当时我的感受是,有的事单靠晓之以理还解决不了,还要动之以情才能解决。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