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学大师,姓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姓名学大师,姓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谢咏老师:姓名文化的变化
早年间,人们生活贫穷,文化素质较低,受旧风俗旧习惯的影响,说给孩子起个孬名好养活,所以什么“孬蛋”、“孬小”、“狗蛋”、“狗剩”、“王八”等小名遍布城乡,大人们叫得很自然,孩子们也不嫌臊得慌,还说这是以毒攻毒;还有,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婴幼儿成活率较低,人们为了孩子长命百岁,就给孩子取名“立柱”、“留柱”,怕他跑了就取谐音“栓柱”;还有的怕孩子生病,就叫他“铁蛋”、“钢弹”、“结实”。女孩的小名,无非是“兰、英、菊、妮、娣”的叫,不像男孩子那样难听。 >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儿的取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贴近时代,追求时尚,渐成风气。“和平”、“建国”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援朝”均与抗美援朝、五年计划有关。女孩子叫“玛丽”、“妮娜”显然是受中苏友好的影响,男孩子叫“跃进”、“国庆”也是大跃进、国庆节时出生。至于“红卫”、“文革”、“卫东”、“红兵”,一看就知道是十年浩劫的遗风;如果翻阅户籍簿,简直像阅读一部现代史。
改革开放以来,孩子的名字越发绚烂多彩,越来越讲求个性化、趣味化。

中国姓名学大师,姓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谢咏老师:取名文化的方式
姓名的起源,应从人类产生开始。我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就姓名的命名,其传统的方式也十分复杂,无论从宇形字义以及姓名的思想内容,都带有时代的特点,或者说阶级的烙印,因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命名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些区别,谢咏老师总结了一下,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