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有多个出处?哪个出处更准确?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作出惊人的事情(《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一鸣惊人”的典故有多个出处,常见的有两个:一是《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另一处是《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有多个出处?哪个出处更准确?


一个成语多种出处,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哪个出处更准确呢?先来看看不同的版本。
“一鸣惊人”的故事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喻老》篇中: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大意是说,楚庄王临朝执政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由此可知,被谏者为楚庄王,进谏者为右司马,右司马为官职,具体是谁文中没有交待说明。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一鸣惊人”的故事又有另外的版本。
齐桓公十八年(公元前357年),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国力较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群臣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kūn)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事是说,淳于髡问齐威王:“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其实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谓“隐语”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借用暗示的方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