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有多个出处?哪个出处更准确?(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宴饮作乐,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本书中,还有关于“一鸣惊人”的记载。《史记·楚世家》中这样写:“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现行小学课本中“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采取的就是这种说法,被谏者为楚庄王,进谏者为伍举。
不过,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被谏者为齐威王,进谏者为淳于髡,与《楚世家》提到的人物不一致。同一本书的不同两篇文章,进谏者和被谏者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意同人不同的情况。在《史记》中,类似这种情况还有不少。
查阅资料发现,除以上三处外,《吕氏春秋》《新序》也有“一鸣惊人”故事的记载,被谏者为楚庄王,而进谏者各不相同,《吕氏春秋》的进谏者为成公贾,而《新序》的进谏者为士庆。
成语“一鸣惊人”的被谏者多认为是楚庄王或齐威王,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语同人异”,就是内容语境相同,只是所表述的主人翁不同。从时间上看,由于《韩非子》成书较早,楚庄王比齐威王要早近300年,故更多人认为这一典故,被谏者为楚庄王,进谏者为伍举。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人们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引用。有学者认为,以上典籍中记载的“一鸣惊人”故事是否确有其事,值得怀疑。这个故事可能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一则寓言广泛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真名假事的写法。
笔者认为,如果探究其真实性,应该是齐威王和淳于髡的版本更符合史实,淳于髡从性格特征和做派上看更加符合进谏者的身份,而进谏后的效果也更突出。
(原标题:成语“一鸣惊人”为何有多个出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东志
流程编辑:u02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