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让我入迷”是一种肤浅的阅读反馈吗?(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原文作者 | 芮塔·菲尔斯基
整合 | 宫子

“这书让我入迷”是一种肤浅的阅读反馈吗?


《文学之用》,作者:(美)芮塔·菲尔斯基,译者:刘洋,版本:守望者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这书让我入迷”是一种肤浅的阅读反馈吗?
“着魔”一词在文学理论中几乎没有流行过,这个词让人想起的是老派的教授被浪漫主义诗歌的魅力迷得神魂颠倒。现代批评者引以为豪的是驱魔的能力,是对任何想象性的对象进行激光般犀利的批评的能力。
用利奥塔的话说,“去神秘化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着魔过。审美入迷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常被提到,但很少在理论中得到长久和积极的重视。批评者们常试图退到幕后,揭露神像的泥塑本质,或将其打碎,证明美丽的形象背后是与其不符的政治现实。
在这个意义上,着魔是批判的对立面和敌人。着魔意味着从此不再受批判思想的约束,意味着发了疯或失了智,意味着被所看之物蛊惑,而非对其进行清醒和冷静的审查。
着魔面临的困境还有很多。这个词暗示审美体验有其难以捉摸的一面,尤其具有不可言喻、谜一般抗拒理性分析的特质。着魔可被认为是反智的、不成熟的,甚至是法西斯主义的原型。对现代批评的默认立场的最好的描述,就是它“向后退了”——它与艺术作品保持距离,从而可以将作品纳入解释框架中,无论是政治学、精神分析学还是哲学的框架。用福柯的话说,我们如果入了迷,被文本钉住不能移动,就无法把文本放入框架、放入语境之中并对其进行评判。
反对着魔有两大理由:它迷惑人的神智,又破坏人的能力。我们或许可以将以下问题称为包法利夫人问题
(Madame Bovary problem)
:轻信别人的人,他们的理性会被迷惑,他们的理智会被蛊惑,从而丧失区分真实和想象的世界的能力。某些人敌视着魔体验,大多是因为他们认为读者或观众缺乏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评判力,会把虚构混淆成历史事实。这种敌意所针对的对象也是不平等的:批评者一贯认为自己不会受这种迷惑的影响,却哀叹它对理智较弱的群体的蛊惑,如女性和下层阶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