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为什么怂会引来灾难?“威慑理论”告诉你(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那么之后呢,随着中国拥有核武器,又开始出现非对称核威慑理论,虽然相关论述并不是很多,美国的国际战略学肯尼迪·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中说,70年代美国理论界曾论证中国有摧毁苏联25%工业和25%城市人口的能力,但实际上不论中国有没有这个能力,它只需要看起来有能力这么做就可以了。因为没有一种政治、军事上的目标值得苏联拿符拉迪沃斯托克、新西伯利亚,甚至莫斯科来冒险。
而他的这个论述也是后来很多国家,尤其是诸如朝鲜这样的国家能够直接使用自己小规模的核武库,甚至只是“可能拥有的核武器”来对美国实施核威慑的理论依据。
但是在两个核大国之间,根据60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二波”核威慑理论,或者叫“黄金时代”的核威慑理论,虽然拥有少量核武器就可以阻止对方的军事冒险,但对于美苏而言却不能满足于此,因为他们的核威慑的目标是压倒对手,当时的核威慑理论研究认为,核实力与威慑力正相关,所以核武器越多,威慑力越大,如果你威慑力够大,对手即使遭到你的第一波打击,它可能慑于你后续的打击能力,而放弃核反击,承认失败。
这就导致了双方不断加码核武器,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双方的核力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各自拥有上万枚核武器瞄准对方。
在双方核威慑如此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国际关系专家们也对核威慑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这个时候核威慑理论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或者说重大修正是核威慑的效果是无法量化分析的。这一点到现在我们国内网络上大家讨论的时候还经常在用类似美苏黄金时代讨论核威慑的时候,计算有多少城市,多少工厂,多少人口,多少设施,要用多少核弹多少当量,何种方式来加以摧毁。
然而实际上,美苏两国当时已经拥有远远超过这些计算所得出核武器数量和当量的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够达到通过威慑挫败对方的目的。相反的,这种疯狂扩张核武库的做法反而触发了对方更加疯狂的扩张,最后使得平衡变得更加的脆弱——所以量化分析核威慑效果,这事儿是很有商榷余地的。
其次,是非理性因素一定会影响决策过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国内政治互相拆台,对对手意图和能力的误判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做出不符合理性判断的决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就算你第一波灭了对手的大部分核力量,但它出于非理性因素影响,不论如何一定会将手头剩下的所有核武器向你发射过来,而不是放弃核反击,就这么认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