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吧爸爸》:印度歌舞片何以破圈?(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动心:打破语言的文化共鸣】
人有人品,舞有舞品。作为印度歌舞片的《跳舞吧 爸爸》,也在歌舞中,传达出了这一份对品的解读。
首先是来自上下两代人的沟通之品。小女孩拉西米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是常见的权威与反权威的对抗。妈妈的一句台词“我喜欢什么,你才能什么喜欢”,几乎成了全世界妈妈共同的心声。面对强权的压迫,拉西米用自己的方式跳着“地下舞”,并在“爸爸”“校长”“老师”等各个大人的合力演出中,瞒着妈妈偷偷去了比赛现场。
这个原本简单的剧情中,如同歌曲的变调,延伸出种种的群像支线:妈妈因为跳舞错失旧爱,因此不愿意下一代走向与自己相同的命运;因为一场车祸痛失跳舞冠军的舞王,浑浑噩噩度世,却被最纯粹的舞步唤醒;失去劲敌而“被迫获胜”的对手,数十年一直闷闷不乐,期待着一场真正的对决;电影甚至一边把聚光灯全打在主角身上,一边又大胆地让配角去控诉主角光环,用舞蹈队队友的赌气缺席,延伸出宽容、理解、合作的深层议题……
因此,《跳舞吧 爸爸》中,这样一场属于孩子的冒险,传递而出的,全是大人之间的反思:身为妈妈的我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身为校长的我如何保持跳舞的兴趣,被爱情背叛的我如何与当年的故人了结,追求收视率的我是否要配合做局,身为竞争对手的我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宿敌”……电影巧妙地借助一场舞蹈比赛,反射出当下社会的人心百态,有欲望,有妥协,有信任,有背叛,有利益拉扯,有重拾本心。
印度当下的真实社会中,民众文盲率高,很多观众并不认识字幕。因此,印度歌舞片中,用舞蹈这一最直接简洁的方式来诠释心声,或欢乐,或悲伤,或沉郁,或高昂,成了直达观众内心的最好捷径。而这一种方式,也突破了语言的巴别塔困境,将最真实的情绪传达给了各个国家的观众。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遭遇车祸暂时失去听力的拉西米,身体不便却坚持回到舞台的最终对决。无法辨别音乐的她,跟着在观众席用镜像动作做指挥的“爸爸”在舞台上挣扎起舞,原本要去干扰“爸爸”的对手最后也深深被震动,跟着“爸爸”一起合力指挥,帮拉西米完成了这最后一支舞。这份无国界的动容,正如电影里“爸爸”领奖时的那句台词:胜利的不是某个队伍、某个人,而是歌舞这一艺术自身的胜利。
这一刻,也传递出《跳舞吧 爸爸》电影本身的“野心”:用歌舞片独有的梦幻机制,为歌舞正名,为歌舞电影正名。
在印度海德拉巴托莱坞制片厂工作了十余年的制片主任赛扬在采访中,不吝惜对印度歌舞片的赞赏,“我从小看歌舞片长大,歌舞就是我对电影美好幻想的一切。”面对国人“印度歌舞片为何拍着拍着就跳起来”的疑问,赛扬也聪颖地给予了反问:“你们中国电影,难道也是拍着拍着就打起来了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