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谣音乐史:民谣从何时起变成了流行歌曲?(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是中国社会剧变的十年,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动荡与失落,反映在此阶段的新民谣上,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呐喊。2000年以后,一批歌者开始了回归乡土传统的思路,在传统民歌中挖掘城市人能欣赏的素材,将民族传统民歌和曲艺元素运用现代音乐的手段重新编曲和演绎,形成了有时代感的、超越了旧风格的音乐,被媒体称之为“新民谣”。来自兰州的野孩子乐队,把西北民间音乐和民谣摇滚融为一炉,成为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先驱;苏阳的音乐融合了大量宁夏的土“花儿”;立足于北京的 IZ 和杭盖乐队,都大幅度地将山地和游牧音乐元素放入了他们的音乐里。
“新民谣”以强烈的人文精神为特质,带有明显的知识分子倾向和深沉的思想性。这一特点在周云蓬的作品中体现最为深刻,不论是《中国孩子》中“不要做中国的孩子”的愤懑呐喊,还是《失业者》中“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蓝天,我们就成了无助的失业者”的深刻同情,还是《沉默入迷的呼吸》中一长串的人名诵念,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现实的介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民谣音乐史:民谣从何时起变成了流行歌曲?


周云蓬专辑《中国孩子》
从本质上来说,“新民谣”来源于民间市井,其中有鲜明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印记,以及独立的思想记忆。以小河与美好药店以及万晓利等人为代表的实验民谣,是一种开放的先锋的姿态所创作出的现代民谣,他们的作品保留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对真切现实有回应有呐喊的音乐”。
我们活在租来的房子里,我们活在公共汽车里,我们活在蒙着灰尘的书里,我们活在电视的荧光屏里。我们活在电话的号码里,我们活在商店的橱窗里,我们活在制造幸福的车间里,我们活在蜗牛的储蓄盒里。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蓝天,我们就成了无助的失业者,一旦有一天嗅到了春天,我们就成了陌生的局外人。我们不属于工人阶级,我们也不是农民兄弟,我们不是公务员老师知识分子,我们不是老板职员中产阶级。——周云蓬《失业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