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张晓刚:血缘的理解(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张晓刚(右)幼年与二哥(左)于昆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张晓刚的同班同学何多苓、程丛林、罗中立、高小华等,个个都是当年的“明星”,入学后同学们因很快创作出伤痕题材作品而备受瞩目,相比之下,张晓刚基本是在孤独与默默无闻中度过的。美院期间从学习前苏联的现实主义艺术起步,但他很快就迷上了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梵高、米勒。毕业时,张晓刚创作了作品——《草原组画》系列。结果这些画与学校的“趣味”不符,连毕业审查都差点没通过。
大学毕业后,张晓刚回到老家云南昆明,在地方歌舞团做过几年舞美。这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作,试图从西方艺术中寻找新的方向,《桃花山》系列、《幽灵》系列、《生生息息》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除此之外,张晓刚也逐渐开始在南京、上海自费办展览。两年后,他又辗转到四川美院任教,也是在这一时期,张晓刚找到了第一家合作的画廊——香港汉雅轩。
1993年,张晓刚从北京回到昆明老家,偶然翻看父母的老照片,一时间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后来创作出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同志》《记忆与失忆》等系列使其成为最早被海外所认识和熟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还曾被栗宪庭评价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179×229cm,油画画布 ,1995年作。
2014年4月,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以9420万港元(包括佣金)在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拍卖纪录。《血缘》系列作品的直接灵感来自五六十年代的标准化合照,包括他自己的家庭照。从这些旧黑白相片中,张晓刚创出《血缘》系列的典型特色:含蓄而近乎单色的色调、多层次却平滑的画面、没带半点笔触的痕迹、人物只有上半身的构图、拘谨的正面姿势,当然少不了毛泽东时代的发型和服饰。画面上褪色的部位最初见于脸上的光斑,后来成为了作品的独立元素,令人联想起复古破旧的照片。此系列深蕴中国文化最为着重的家庭观念,因此,源自全家福照片的画作成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