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长河,彼此供养(7)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整座祠堂木梁、门头、雀替上都有雕花,一些残存的遗留红石上也有古老的雕饰。在一块遗存的石匾上,清晰可见“义门世家”四字。
陈氏宗祠在乾隆七年(1742年)冬季重修过一次。抗日战争时期,陈氏宗祠成了日寇的维持会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曾先后作为村小学校舍、富山乡政府、翻砂厂、仓库、机米间、染织厂车间等,整体建筑显得破旧不堪。距第一次修缮273年后,残破的祠堂于2015年再度重修,但祠中很多古老的遗迹已然消逝,或正在消逝。
不变的信仰
散落于乡间阡陌中的宗祠,千百年来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载体。一代代子孙在宗族祠堂里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遵族规循家法,犹如花叶吸纳来自树根的精神滋养,自茁壮,自明媚,自坚强。
它们有着不同的轮廓眉眼,却有着相仿的神态与表情。在被书写的时刻,它们如在显影液中晃动的一帧帧模糊底片,竭力从被滤去了燥气与贼光的时光深处,浮现出真实的光影、细节乃至早已消隐的声响。年复一年,它们在庄重的仪式、叩拜的身影、喃喃的低语、静寂或轰烈的尘烟中,接受跨越千百年而不渝的供养。这供养看似是单向度的逆时光而上的反哺,其实却是双向度的,蕴含在简单的供养之中是逆向而来的、绵长丰厚的滋养,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供养。
战火、动乱、水患、人祸、迀徙、流离,似汹涌的江流波涛,暴虐时可没人头顶,窒人鼻息,瞬息间毁灭世间万物,却又无法全然毁灭。人们在动荡之流中竭力求生,挣扎、浮沉、泅游,愈是艰难,对宗祠的供养便愈虔诚。每一生死瞬间,浮于脑际的信念,无不出于祖先那闭合多年的喉头,于无声间传递,于骨血中沉淀,拍打濒临危境的肉身与意志。
一座座初建于汉唐至明清的宗族祠堂,少有挺立不朽的,木质构件和砖石躯体,抗不过风雨的剥蚀、虫蠹的噬咬、时间粉尘的掩埋,还有朝代更迭、兵燹炮火、人间动乱。但残存的就是珍贵的,不只是可见的雕花、壁画、匾额、字迹,还有寄于其中的那些飘忽的影像、记忆、追念,以及意志、训导、劝诫。
中国古代,人们聚族而居,姓氏如一根不断衍生的链条将有着血脉亲缘的人们维系在一起。哪怕他们在不断的迁徙、繁衍中,逐渐遍及世界各地,支系庞大,子孙繁多,姓之一字、派之一脉依然是彼此“相认”的依据,可以跨越国界的阻隔,跨越语言的沟壑。他们祭祀同一祖先,在每年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天南地北聚集在一起,以仪式的庄重、肃穆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敬仰,对贤德的认同与追慕。这是每一宗族绵延千百年不变的信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