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怒海》,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银幕中的自由(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1977 年越共制定亲苏策略,与中国交恶。1978 年,越南政府在前南越地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导致大批越南华侨逃离。当时,创办了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的著名左派影星夏梦选择《投》为青鸟公司的开山之作,这也的确符合她的初衷,让文艺服务于政治,将摄影机对准与中国关系趋恶的越南,去反映当地的社会政治问题。她自文化大革命起告别影坛近十年,一度与丈夫迁居加拿大。文革结束之后应廖承志之邀,重返影坛,才创办了青鸟影业。
《投》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香港电影,政治题材,在那个年代能到海南去拍摄,跨越重重的政治、政策障碍——夏梦主持的青鸟影业居功至伟。想不到的是,《投》虽然表现了越南排华的场面,但也渲染了恐共情绪,不仅在台湾被禁映,在中国大陆也在被禁之列。
自由与限制,在政治风云之中,是一条飘忽不定的灰线,《投》的开拍与被禁则吊诡地回应了自己提出的主题,也一如影片中阮主任。他出场时还在做官,是负责接待芥川的干部,一个规则执行者,享受着比蝼蚁民众更多一些的自由,还能帮芥川摆平一些麻烦。他大半生追随共产革命,却拜倒在夫人的裙下,向往美酒与美人的享受,也自嘲说:「越南人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的革命失败了。」
在看不见硝烟的权力更迭中,被武同志取而代之,送到人人闻之色变的「新经济区」去做了小队长。看似手中有权力的人,也受着权力的摆弄。在剥削他人自由的体系中生存的人,无论是被压制者,还是压制者,都离真正的自由很远,因为「人」在权力游戏面前如牲口,只有赢家和输家,当然,还有逃离者。对这一层的看透,才是《投》揭露炼狱之恶层次丰富的地方。
除了有青鸟影业这一层关系之外,在香港,持续恶化的越南船民问题也催生了《投》的故事。《投》的英文名是 Boat People,也即船民。七十年代末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公约,将香港定为第一收容港,越南的船民问题便一直困扰香港。至 1970 年至 2000 年香港最后一个难民营结束,香港接收的船民约 20 万,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船民」的称呼是为了与「难民」甄别,前者是经济原因非法入境,可被遣返,后者是政治难民,需要保护。船民涌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引起电影人关注。
许鞍华在《投》之前已于 1978 年完成电视台剧集《狮子山下》之《来客》、1981 年《胡越的故事》两部越南题材的作品,与《投》合称为「越南三部曲」。《投》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票房逾 1500 万,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编剧、新演员以及美术指导五个奖项,也在「中国电影一百年最佳一百部电影」中位列第八。《投》之阵容,一时无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