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一代晋商的荣辱兴衰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晋商之源
赤峰在元末明初时期还是塞外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明永乐年间,将位于宁城的大宁都指挥使司迁往保定,并沿燕山山脉修筑长城,关外的所有汉人都迁到中原居住。赤峰成了兀良哈三卫和后来蒙古人的牧场。那时以后的赤峰是大片大片的河漫滩湿地和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在草原上。清朝定鼎中原以后,长城南北再有内外之分,不再有华夷之辩,真正成为一家,在政治上为关内外的交往提供了保障。中原地区由于从吕宋(今菲律宾)间接引进原产自南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使农作物产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内地人口膨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上亿的人口大国。然而在乾隆年间,中原不断遭受水、旱、蝗自然灾害,粮食问题成为清政府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头等大事。于是清政府决定开放边禁,让中原地区的灾民自谋生路到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开荒种地,以减轻政府的粮食方面的压力。
原头道街尚未拆除的晋商四合院,保留着晋中一带“肥水不流外人田”民居的特色。
于是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的灾民们,举着奉旨出关的牌子,涌向长城的喜峰口、卢龙口和古北口三关,在关外租种蒙古王公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大兴安岭和燕山之间的农牧交错地带形成了新的农业区。这便是清朝政府著名的“借地养民”政策,它和当时同时推行的“湖广填四川”一道构成了清代最大的两次移民浪潮。因为中原移民的主要去处是东北,所以民间称之为“闯关东”。最早进入赤峰地区的移民主体是山东中南部人,河北和河南人次之。他们也属于“闯关东”中原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山西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移民分别从晋绥交界处的杀虎口和张家口等关口出关,走杀虎口的称为“走西口”,走张家口的称为“走东口”,在早期的赤峰移民中还没有出现山西人的身影。
大量的汉族人到草原上开荒种地,使原来单一的游牧文化出现多元化,势必导致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在沿着多伦商道和大小巴林贡道上出现了许多小型商贸集市,主要有赤峰、乌丹、土城子、广德公、经棚等,赤峰当时称为乌兰哈达集,是赤峰清代商品经济的萌芽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