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兴国红(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先烈们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做过的事、影响过的人还在,只要做好挖掘,认识到这些红色资源的价值,红色教育依然能是可亲可感的。”李忠明说道。
英雄叙事
如何更加动人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苦苦等一辈子?”萧华红军小学四年级(6)班学生李雨蓁口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兴国县茶园乡。
1933年,红军战士李才莲告别妻子池煜华,踏上了长征路。临行前,他花光身上所有的钱给妻子买了一面镜子,“等着我,革命胜利后我一定回来”。从这一天起,池煜华开始了长达70年的等待。青丝成白雪,明镜变斑驳。时空的另一头,她苦苦等待的人在1935年已经牺牲。
“刘启耀为什么腰缠万贯却还要做乞丐?”“贺子珍的父亲是‘讼师’,这是什么职业?”……采访中,提起老师讲述的红色故事,学生们能回忆出不少追问。
谈起今天学生们对红色故事传统叙事的态度,兴国县萧华红军小学副校长刘名松很有感触。对比十几年前,老师一支粉笔就能让学生们或欢笑或落泪的红色教育课程,随着网络资讯的丰富发达,孩子们的“泪点”“笑点”似乎都高了许多。
如何让红色教育依然触动心灵,引起孩子们的共情和同感?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讲述方式外,兴国县各个中小学还出了不少招。
观察到有些学生对红色故事的可信度有怀疑,除了坐在课堂上讲述外,兴国县中小学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先烈故居。
“兴国县遍地都是红色印记,不仅有红军长征组歌纪念馆、将军纪念馆,还有大量诸如刘启耀、萧华故居等。”李忠明说,“走进刘启耀简朴的旧宅、看着上世纪县城附近树木里还有枪弹痕迹的老照片,同学们都很受震动,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哎呀嘞,天上鸟儿在飞翔,水中鱼儿搏风浪。牢记中华复兴梦,从小立志当自强。”在校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大大方方地高歌出几首兴国山歌。
在当地,山歌不仅是男女老少喜爱的民间歌谣,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到青少年对这类载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对其蕴含的思想主题也更容易接受,兴国中小学开始尝试将山歌与红色教育结合起来。
于是,一首首上口、动听的山歌携着红色旋律,入了孩子们的耳、动了他们的心。
祭扫李才莲烈士、池煜华老人,前往纪念馆参观那面镜子,观看《望夫石》《老镜子》等影视,学唱山歌《等着你》……如今的李雨蓁说,自己懂了是什么支撑着池煜华的漫长等待,“是她对革命胜利的坚信和对承诺的坚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