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订《春秋》的意义(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春秋》作为孔子儒学思想的“元典”,承载着儒家倡导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春秋》中涉及丰富的礼制之事,而礼又是维持王权政治的重要保证。自汉武帝以后,官方尤其重视《春秋》,朝政大事往往援引《春秋》大义。受此影响,汉代许多官员喜欢以经生为幕僚,并且援引《春秋》入法,以《春秋》为断案依据,甚至产生了所谓“《春秋》决狱”之说。《春秋》还确立了传统的君臣之道、尊卑有别、父子之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多种观念,对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构建的传统伦理关系有奠基性作用。《春秋》用词严格体现礼仪内外尊卑秩序。如周天子去世用“崩”;鲁公和夫人去世用“薨”;鲁国大夫和其他国诸侯及夫人去世用“卒”。孔子整理修订《春秋》时还明显体现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观念,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礼”的重要内容。
这种思想促使传统社会形成了避讳的习俗,如历史上老百姓对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都要进行避讳,有时对于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也要避讳。南宋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了因为避讳而闹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当时写布告的人为了避讳州官田登的名讳,于是就把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惯例点花灯三天的告示“放灯三日”,改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成了历史上的笑谈。
《春秋》在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中意义重大。随着孔子形象不断的圣化,以及《春秋》被尊奉为儒学的经典,这就极大地调动了私家撰史的热情。虽然历史上有隋朝等朝代曾经短暂地禁止过私人纂修国史,但这项政策基本没有推行下去,大部分朝代和时间里都认可私家修史。由于孔子的地位,使得历代统治者无法禁止任何人模仿先师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于是私家纷纷效仿孔子,不仅可以修史,而且可以评论历史,甚至可以通过史书使恶人知惧,使统治者引以为戒。通过孔子所确立的“春秋笔法”,史家们都可以通过历史书写而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对历史人物予以褒贬。《春秋》遣词用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为历代史学家奉为经典,对后世史书的编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现世的关怀,是孔子所创儒家学说的特质之一,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贯穿于大多数史家的思想之中。
史学不仅只关注过去,而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未来,史学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孔子整理修订完《春秋》时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见《春秋》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把它当作自己最为重要的成就。而且《春秋》作为孔子亲自笔削之书,在儒家的六经体系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春秋》不仅内涵丰富,自成体系,而且又蕴含着精深的义理,具备经的超越性,同时又很贴近政治和生活实践,具备史的切实性。真可谓是经史之绝唱。《春秋》也广受历代政治家的重视和学者的推崇。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董仲舒就评价说:“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孔子修订《春秋》成为经典,可以教化天下人,书中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评判和威慑世人的标准。所以通过孔子修订《春秋》,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准绳,也发挥了治理天下的作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