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在西北,不在江南!(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卷一第五条即《桃花源记》(但与陶渊明文集中的版本有差异),第六条叙刘子骥入衡山采药事;《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此二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所作成;
真实之桃花源,虽本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但因牵连刘子骥入衡山采药事,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的武陵。“遂使后世之论桃花源者,皆纷纷堕入迷误之途,历千载而不之觉,亦太可怜矣!”
总之,陈先生通过考证,推出了一个为避乱入山、据险自守的“坞堡”典型个案,即上述为避苻秦之乱、位于北方弘农或上洛的“真实之桃花源”。
陈先生的论文发表后,数十年来争议不断。
上世纪5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便撰文对陈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唐先生通过考证文献材料,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传说流行于荆湘,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
他进一步推论指出,该传说很可能本来就是武陵蛮族的传说。
简言之,唐先生不同意陈先生“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弘农或上洛”的观点,仍维持其在武陵的传统观点;同时还推定《桃花源记》的原型应是武陵地区蛮族亡入山林川泽,逃避赋役的典型个案。
直到今天,学界对此依然争论不休。争论之焦点大致有二:
其一是关于桃花源的“虚”、“实”之争,即《桃花源记》所记为真实故事还是完全虚构,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持虚构说的学者们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证桃花源在哪,“如果真的确定了哪个地方就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那才叫大煞风景。桃花源是中国的乌托邦,乌托邦就是美好而又不存在的地方;桃花源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美梦……”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