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项任务”|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乘“风”而起,让非遗“火”在当下、“活”在民间
呼吁加强非遗传习相关建设助力脱贫,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中专技能培训学校开设非遗技艺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构建“以奖代补”体系,助力“非遗”传习……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一直致力于非遗人才培养,推动非遗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在她看来,人才是发展之本,也是技艺传承之魂。
“一项技艺带来一份工作,一份工作留住一批年轻人,人活则艺活。”田静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在钻研技艺之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传帮带”工作。2008年,建水紫陶非遗从业人员500余人,至2021年,建水紫陶的商户2246户,辐射带动紫陶相关从业人员增加到近4万人。
成倍扩大的非遗传承队伍,产生引领示范效应,让田静看到了乡村强劲的内生动力。2018年,田静成立了“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开展紫陶技能公益培训,每年坚持举办4期免费培训,截至2021年,共计培训学员300余人。身体力行推动非遗传承,田静并不止步于现有探索,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升非遗传承的社会价值。尤其在201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田静更加关注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情况。“长期坚持公益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村青年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技能、提升素质,参与乡村振兴,开创美好生活,吸引更多人认识非遗、欣赏非遗、爱上非遗。”田静说。
目前,建水紫陶传承培训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和农村妇女,3个月至半年能初步掌握部分技艺,成为学徒工,工作3年以上的就业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自主创业者年收入可达8万元。“建水经验”彰显了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效。
在政策支持和非遗传承人执着努力下,我国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理念不断增强。尽管如此,与丰厚的非遗资源相比,人才缺口仍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从2019年起,田静就提出针对性建议,呼吁直面非遗传承“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难题。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田静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在职业院校中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设,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非遗传承是系统工程,要多方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推进。”田静建议,首先要精准、合理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重点加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分类施策,做好保护工作;再者,要科学、系统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要让专业的人教授专业的课程,提高实用性和吸引力;三是,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系,为非遗传承开辟更大空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