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继承者:七十子之学和儒家学派的分化、发展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选自《儒学小史》第二章《先秦儒学》
孔子死后,儒家开始了分化,同样因为大量的学生游走于各地,儒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司马迁说: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闲,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在先秦的诸子中,大约墨家是有严密的组织性的,而儒家则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儒家的凝聚力是不容置疑的,否则难以形成如此广大而复杂的学生群体。而学派的产生必然会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首先是学派的创始人,本身并不试图阐述一种绝对一致的严密的思想体系,甚至很多内容是模糊而存在着多义性的。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其次是接受这一观念的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再次或许是时代的变化,学派需要面对新的社会环境,需要面对新的批评和挑战,这样,学派需要进行内在的转化和提升,这些都决定了儒家学派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具体而言,孔子以六艺教人,首开私人授徒的风气。在孔子看来,弟子不但要学有所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要求弟子们对于社会道义的承当要高于简单的“谋食”和“干禄”。
孔门弟子各怀理想投奔师门,旨趣不同,材质也大相径庭,而孔子自己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造就了孔门之多样性。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根据秦汉时的文献,分析孔子门人的专长说: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诸人复荟集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瞿,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书经》之学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传,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春秋》之学自左丘明所传,六传而至荀卿。《公羊》《榖梁》二传咸为子夏所传,一由子夏授公羊高,一由子夏授榖梁赤。《礼》《乐》二经,孔门弟子传其学者尤多,如子夏、子贡等皆深于《乐》,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六国之时传《礼经》作记,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列,荟萃成书,即今天所见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作《大学》;又有子夏之徒赓续《尔雅》,以释六经之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