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让人想尖叫的绝望之作,魅力为何不亚于《蒙娜丽莎》(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忧虑》双色石版印刷 1896年
更加坚毅地面对生命
青年时代的蒙克曾在接受绘画启蒙时,前往巴黎开拓艺术视野。在巴黎游学时,蒙克观看了伦勃朗、马奈等人的原作,从而对艺术有了新的体验。此后他又受到许多法国画家的影响,最初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与新艺术造型。回到挪威后,蒙克的绘画尽管在风格上以后期印象派与现实主义为主,但在主题上却致力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的现实。
他于1885年至1886年创作的《生病的女孩》,在主题和方法上都与过去截然不同,画面深度挖掘了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悲剧——对死亡的无助。这幅画饱含深厚的情感,充满了爱与焦虑,在蒙克此前的创作中未曾见过。
1890年前后,蒙克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变,他在笔记中写道:“我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正在呼吸、感受痛苦或爱。”他开始在绘画中表达情绪的抽象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更契合他早年在北欧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呈现他想要表达的人类灵魂的“深层意义”。
几乎在同一时期,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著作《梦的解析》出版。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在《新艺术的震撼》一书中,将蒙克与弗洛伊德联系在一起。尽管两人从未听说过对方,但“他们分享着同一个伟大的洞见,即自我是一个战场,不可抵制的欲望与顽固的社会束缚在此相遇。因此,每个人的命运至少都可以视为其他人的一个可能的榜样,因为它包含被束缚的、有欲望的社会动物所共有的力量”。
《生命之舞》1899-1900年
就在蒙克转变画风的同一时期,凡·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人们很难不将他们两人联系起来。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凡·高强化的不是对自然的理解,而是与画家主观意识交织在一起的本质个性。凡·高的一些自画像显然是画家希望借助笔触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特征。而到了蒙克的画笔下,线条和色彩从描绘功能中解放出来,转而与人类精神深处最困惑的心灵之声产生共鸣。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