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以亲历者身份真实宣传红军长征的第一人,比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早一年多,长征中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中共党内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第一人
陈云留下的第二份历史文献,是他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报告的俄文记录稿。这份文献是中央档案馆1996年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档案中找到的,题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报告》(下称“记录稿”)。“史平”是陈云在莫斯科时的化名。
经翻译和整理,“记录稿”最先公开发表在《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记录稿”清楚叙述了红军长征从出发到与四方面军会合的经过,深刻分析了红军在战略转移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失误,精辟概括了军事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及纠正。“记录稿”的翻译稿长达两万多字,内容翔实、生动,为后人了解红军长征提供了非常珍贵可靠的史料。
“记录稿”公开发表后,并没有像“乙手稿”当年问世时,在党史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因为“记录稿”中的部分内容,早在题为《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的文章中出现过。该文最早刊于1936年《共产国际》(中文版)1、2期合刊上,1954年在国内内部刊印。所以,军史、党史界对该文披露的内容并不陌生。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编辑《陈云文选》时,中央档案馆提供了《英勇的西征》。不少同志认为,“施平”就是“史平”,建议将该文收入《陈云文选》。秘书将此文送至陈云审阅,陈云看后明确表示:“没有用过‘施平’这个名字,也不记得在莫斯科写过这样的文章。”
党史学界少部分人因“记录稿”的出现对“乙手稿”有了新的争鸣。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党的文献》首次公开发表“记录稿”时,冠名《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而事实上,“记录稿”并没有并重讲两个问题,主要讲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情况讲得很少。由此有人突发奇想,提出“记录稿”就是“乙手稿”的“甲部分”;“甲部分”主要介绍红军长征情况,“乙手稿”主要介绍遵义会议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乙手稿”不是陈云在长征路上撰写的遵义会议传达提纲,而是向共产国际汇报中的一部分。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英勇的西征》请陈云辨认是在同期,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陈云的确认十分明确:前篇是自己在长征路上写的“传达提纲”;后篇不是自己撰写的文章,也没有用过“施平”的名字。这说明,陈云当时有着十分清楚、准确的记忆。另外,了解这段历史情况的同志都知道,中央在泸定桥会议上,确定陈云的任务是“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并没有授命陈云赴共产国际汇报红军和党的情况。“记录稿”多介绍红军长征情况,对遵义会议内幕未详细展开,很符合陈云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风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