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解析为何“疼他人之所疼”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会感到疼痛,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然而这种疼痛并不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更多的是指心理层面的、与疼痛相关的负性体验,也称共情或疼痛共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研究员胡理从心理学研究角度给出解释。
日前,胡理研究组采用启动范式和脑电技术,发现疼痛共情对自身疼痛感知和非疼痛感知有不同的启动效应。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纽约科学院年鉴》。
“无动于衷”与“感同身受”
已有研究显示,疼痛共情在社会性动物中普遍存在,不仅包括人类。比如小鼠在观察到同类遭受疼痛后,自己也会变得对疼痛更敏感,会采取帮助行为,让同伴逃离遭受疼痛的情境。再比如,猩猩看到同类处于疼痛中时,会做出安慰对方的行为。
论文作者之一、心理所副研究员吕雪靖告诉《中国科学报》:“上述动物的这些生理或行为反应通常被研究者看作是其产生了疼痛共情的证据。”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看到别人疼痛“无动于衷”的情况,即疼痛共情程度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吕雪靖分析了可能存在的3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缺乏对他人疼痛的准确判断,由于不能分辨他人是否在经历疼痛,因此没有表现出疼痛共情。第二种原因是个体自身的共情能力差,如有一些先天性疼痛不敏感的病人,因为生理原因(体内缺乏疼痛受体),自身没有体会过疼痛,也较难对他人的疼痛感同身受。第三种原因是虽然个体自身的共情能力是正常的,但某一特定情境下,如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导致疼痛共情程度低。”
人际关系也会影响疼痛共情水平的高低。有研究发现,相比陌生人,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人更容易产生疼痛共情或者疼痛共情的程度更高。而在拳击比赛或者发生意外争执时,人们可能会暂时“关闭”共情,对他人的痛苦毫不关心。
吕雪靖表示,疼痛共情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调整和改变。“我们最近做的一些问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和舞蹈训练可以提高个人共情。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训练形式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互动的手段,而社会交往是理解他人、使人‘感同身受’的重要途径。”
共情对不同感知觉的影响
不难发现,共情在社会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围绕共情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