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梅:追忆小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年华(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曾柏清是比我高两届的学长,他曾任我们厂的团委书记,能说会道,下笔有神,我也只是替他修改了部分文字。唐定发的文章有着独特的个性,文章风格柔和婉约,这是他的文字特色,因此他的文章我也没有过多改动。
在编辑时,我不仅要把他们缺少的内容全部补上,而且我还要均匀材料,文章内容重复的地方要做到相互平衡,因此我都会事先征求各位撰稿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另外我还要给他们的文章润色,保证他们的文字通顺,所以我自己的回忆文章是最后一个完成的。我的回忆文章起了一个“三回故地”的标题,讲的是出山以后的二十几年中多次重返工厂故地的故事。这样写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我在前几段小三线文字缘中已经把工厂的一些重大事情都讲进去了,再写就重复了。二是我在组稿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有好几块的内容没能写进去,如协作厂工会、团委的内容尚有空白;我厂压铸尾管获得上海市科技二等奖的经过;协作厂撤离后华东师大接管的后续情况等都未写及。
我采用多次重返故地,触景生情,见物思人,运用20世纪80年代曾流行过的“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可以将内容无限扩大,视角灵活转换。只要是在工厂发生过的各种大小事情,有记录价值的内容,我都设法把它写进文章里。出版后,不少山友对我说: 文章写得很接地气。
我曾写到进厂初期在总装车间当装配工,当地一个征地农民工小周是我的同事,他因政策留守当地,华师大撤走后,小周分配到临安一个工厂上班,不幸英年早逝。我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与他的交往与友谊。小周的上海师傅看了我们的回忆录,还多购了一本书,专门送给小周的妻子留作纪念,小周的妻子看到书后很感动。
我的文章中写到过一个生于山里的小三线二代,1986年工厂开始撤离山区返回上海,这孩子本来已考入上海中专,可是他惦记着山里儿时的伙伴,这年夏天他又回到山里玩,谁知当天小伙伴聚餐后去水库游泳,不幸溺亡。当事人的父母看到那篇文章后,又引起对往事的悲痛回忆。我得知此信息时,心中感到十分歉疚。
2017年春节后,回忆录基本成稿,我足足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编辑和修缮。期间我一边整理完善稿子,在改稿过程中对有关撰稿者提出修改意见,一边又在等待他们的补充稿。我自己也在写稿,双管齐下,我全身心地投入,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2017年下半年,我把这些文章拷贝给徐教授,并与重要合作者高球根先生一起去上海大学与徐教授会面、沟通出版事宜。徐教授认为根据这部回忆录的内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编入《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最后徐教授与我们合影留念。至次年的4月,我和高球根到上海大学历史系去校对,主要是文字校对,检查有无错别字。开始的专辑题目是“情系昌北”,昌北是昌化的北面,处于浙江的西北。我感到这个“系”太直了一点,就改成了“寄”,这是更具情感化的表达。对于8篇文章的编排顺序我也做了刻意的安排,党委书记张章权的文章名正言顺地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党委副书记赵岳汀的文章,第三篇是老总务科长徐绍煊的文章,第四篇是办公室老主任赵振江的文章,接下去是曾柏清、唐定发、高球根的文章,高球根是副厂长,用他的文章来压阵比较合适。前面这些文章全是回忆录,而我的文章是“意识流”,所以这中间用了原动力科长祁学良当年写的两首诗歌来分隔,这样能从结构和逻辑上进行区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