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贾珺:清代北京私家名园万柳堂考述(1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李渔《万柳堂歌呈冯易斋相国》长诗咏道:“堂开万柳胡为者?不似裴公营绿野。绿野当年只自娱,求田问舍恒情也。益都相国真名臣,但知谋国不谋身。自谓治民如艺圃,一夫抱瓮徒艰辛。人植数株分力灌,易成芳树垂清阴。所以惜财如惜宝,树人早暮筹甘霖。只今世平田野治,伊谁之力三公致。公曰非予有圣明,下则卿僚百执事。共扇和风致太平,辅臣得助匡勷志。国多乔木流清芬,郁然现出唐虞世。此时不乐需何年,一丘一壑随心置。皇畿之内有荒园,废而不耕犹石田。公出俸米数百斛,构成别业供流连。有时闭门读《论语》,有时开阁延宾贤。朝回每踏沙堤月,车过长随御鼎烟。……自辟荒园成乐土,藩篱不设门无扃。自云此地非吾掌,俸钱出自皇家帑。君恩理合公诸民,敢云独乐成私攘。”诗中将万柳堂与唐代裴度的绿野堂作了比较,认为当时正值太平盛世,冯溥舍己俸禄营造此园,并非像裴度那样仅为置产自娱,而是与民众同乐,并且善于调动众人积极参与,经营园圃如统领百僚治理天下,手段高明。
康熙朝前期,朝堂之上满汉大臣对立,矛盾重重,不断发生冲突。冯溥年事渐高,身处政治漩涡,颇感厌倦,从康熙九年(1670)起就多次上疏乞骸,却被康熙帝屡次挽留。居京期间,事务繁杂,惟有在亦园中才能稍得逸趣。对此秦松龄《亦园记》载:“公以老成名,德居政府,系海内重轻,顾常萧然尘外,有高世之志。园甫成,而乞休之书凡六七上。人问其所以成是园者,曰:‘偶然耳,吾去,则将舍之,以遗之后之人。’值天子方倚重,不遂其请,于是论思之暇,则肩舆曳杖,从容而往游焉。”
康熙十七年(1678),传闻冯溥即将致仕归乡,京官文士纷纷写诗作文相赠。储方庆《万柳堂记》载:“相国冯先生之在政府也,购都城东偏之隙地为园,而名之曰万柳堂。岁戊午,先生年七十矣,将致政归,天子强留之不可。盖其视弃相国如敝屣也,而独惓惓于万柳堂。一时待诏阙廷者争为诗文,传述其事,至百有余家。先生顾之色喜,曰:吾挈是以归,一展卷而堂在焉,吾又何恋乎?先生之意以为堂藉诗文而传也。”但实际上冯溥又一次被皇帝挽留,并未离京。
清廷入关三十余年间,陆续消灭各地反叛势力,平定三藩之乱,国势渐趋稳定。就在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康熙帝决定开博学鸿词科(又名“博学鸿儒科”),谕旨声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延揽有声望、有学识的人才为朝廷效力,同时也算是对明代遗民的一种安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