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滦南——评剧的发祥地(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成熟时期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点燃了侵华的战火,侵占了沈阳。1932年扶持清废帝溥仪成立了满洲国,东三省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评剧艺人们不堪忍受日伪军的铁蹄践踏,纷纷逃回关内谋生,他们陆续进入津、京、沪和西南、西北的大城市演出,遂把评剧传播到祖国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使评剧一度繁荣。
1933年,曹金顺带领“金顺戏社”由山东济南直道陕西西安,在西安一直唱到1935年,因日寇轰炸西安,戏社转道汉口、上海,后由青岛返回唐山。两年后再次到西安,将评剧的种子播撒在古都西安。1934年,白玉霜带“华北剧社”进京,演出于广德楼,获得了比芙蓉花更高的声誉。从1935年开始,大批的评剧艺团纷纷涌人上海。如双霞社、华北剧社、钰灵芝班、爱莲社、阳春社、复盛戏社等。这些剧团的主角联袂演出,在上海轰动一时,直到1932年,日本侵占上海为止。1936年,张相臣、白牡丹组织戏班,由张家口经山西大同进入新疆。同年张润时带一戏班由汉口进入陕西,后转道进入甘肃兰州,大西北也有了评剧的足迹。1937年,钰灵芝、赛灵芝、张彩兰带班离开上海到南京,后到武汉演出,震动了武汉三镇。之后她们经沙市、宜昌,进入重庆,后又带班到成都、贵阳演出。
警世戏社出关后,哺育评剧这一新兴剧种的唐山故土,除源源不断地向天津、北京及东三省输送大批骨干演员外,随着新兴城市唐山的发展,市区及周边各县戏院又有了增加,这使评剧得到了迅猛发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评剧这一宣传武器同敌人展开了斗争。组建了很多剧社,创作了很多新作品,这些新作起到了瓦解打击敌人,团结鼓舞人民士气的作用,他们为评剧史增了光、添了色。
繁荣时期 解放初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国大多数地方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评剧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涌现出大批评剧名家。
50年代,创作人员本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原则,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一些传统剧目重现舞台,如《花为媒》《茶瓶记》《杨二舍化缘》《回杯记》《打狗劝夫》《杜十娘》《马寡妇开店》《秦香莲》等。
60年代,新创作的现代戏近300出,新编历史剧也有百余出。这一时期,在评剧创作队伍中,涌现出胡沙、安西、高琛、薛恩厚、王亚平、何孝先、徐汲平、曹克英、杨紫江、刘文卿等一批优秀剧作家。众多专职评剧作家的出现,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不但拓宽了评剧的表演领域,而且促进了评剧声腔的改革出新,为评剧行当唱腔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