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谈契诃夫:他生活在19世纪,思想属于20、21世纪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编者按】2019年6月27日上午9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2岁。
童道明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本文为他所撰写的《契诃夫小说全集》前言。
童道明一
契诃夫有无数的知音,《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1899-1977)应是其中较有公信力的一位了吧,这位美籍俄裔作家曾向普天下的读者进言:“我诚心诚意地建议诸位尽可能经常地拿出契诃夫的书来读读(即使经过翻译走了样也不要紧),并按照作者的意图陷入遐想。”
读过好书之后“陷入遐想”,这是阅读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知道一些杰出的读者,在阅读了契诃夫的作品之后是如何“陷入遐想”的。
高尔基说:“阅读契诃夫的小说,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忧郁的秋日。”
曹禺说:“读毕了《三姐妹》,合上眼,眼前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
契诃夫与其他的19世纪俄国文豪的不同,是他的作品派生出了一个“契诃夫情调”的文学概念。高尔基和曹禺读了契诃夫作品之后的遐想与感悟,恰恰给我们掀开了一点“契诃夫情调”的面纱。
其实,契诃夫本人就曾把“秋天”和“忧郁”联系到了一起的。他那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带阁楼的房子》(1896)里,就有这样一句:“那是八月间的一个忧郁的夜晚——说忧郁因为已经有了秋天的气息。”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谓“契诃夫情调”,就是一种略带忧伤的美。千千万万的有审美感应力的读者自然是会欣赏这样的文学情调的。
然而,契诃夫也有“怒目金刚”式的作品的,如《第六病室》。有良知的好端端的人,竟被关进监狱般的“第六病室”了。少年列宁读了这篇小说后也产生了“遐想”,以为自己也被关在这所监狱里了。
刚刚提到了《带阁楼的房子》,读过这篇小说的都记得结尾那一句:“米修斯,你在哪里?”这一句略带忧伤的抒情的问语,立即能唤起读者对于一个可爱的人物命运的遐想。当然还要思索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应怎样生活得更合理……
契诃夫有篇并不出名的小说《谜样的性格》(1883)。一个作家听一个美女讲她的奇怪的身世:她渴望着过幸福的生活,但却两度嫁给了富有的糟老头。作家听了她的故事后,“叹了口气,带着心理专家的神情沉思起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