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若无深情,终究是纸上凉薄(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据部分学者考证,现存的《快雪时晴帖》已非初时“书圣”故物,系唐代书法家用“双钩填廓法”临摹之作,即用一张透明薄纸铺在原作之上,描绘出笔迹轮廓,因其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称“双钩”;再描于要复制的纸上,然后用墨“填廓”。如果考证属实的话,那这项近乎失传的临摹绝技,当确是能够以假乱真之术,也因此才得以瞒过了赵孟頫的慧眼吧。
02
王珣:顿首伯远

魏晋风度,若无深情,终究是纸上凉薄


当王珣把笔放下的那一刹那,他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只是把这笺墨迹未干的书信封好,交给驿卒,旋即飞身上马,去处理军中的各种琐碎事务——那些事,在当时要远比这封信重要得多。这封信是写给他远方一位朋友的,到现在我们也无法知道这位朋友的姓名。信中王珣不及寒暄,便提到了另一位名叫“伯远”的朋友。“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这位“伯远”究竟是谁,已不可考,只是从信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志向高洁,常年在山水之间优游。王珣随即感慨道:“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原来,伯远不幸英年早逝,离别仿佛就像发生在昨日,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朋友却永远成为古人!山河阻隔,不能前往吊唁。读到这里,这封信却戛然而止,剩下的内容都没有保留下来。
然而,能保留这数十文字,已然是千年未有之奇迹。这封被后世人命名为《伯远帖》的书信,是东晋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江左烟雨,皆在纸上。
其实,王珣写这封信的时候,真的不是在作书法。他只是在写一封日常书信,用的是当时江南寻常的纸张,墨也蘸得太浓重,以致起笔的“珣顿首”三个字差点把纸浸透。字也写得极为随意,甚至略显匆忙潦草。且王珣虽是琅琊王氏的子弟、“书圣”王羲之的侄子,但他自己又何尝想过做这书法家呢?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为东晋名臣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生于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他的叔叔王羲之在兰亭和朋友们吟咏雅集的时候,王珣方是四岁小儿,无缘盛会。待他成年,遭遇的却不再是文采风流,而是金戈铁马。
那是太和四年(369年),二十岁的王珣正在荆州桓温幕府之中,担任主簿,为温所重。是时,幕府中流传着一句谚语:“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其中“髯参军”指的是郗超,因为他有一副葱茏繁茂的大胡子;“短主簿”指的便是王珣,因其身材矮小,故有此称。二人深得桓温信任,被倚为左膀右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