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若无深情,终究是纸上凉薄(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冬至,京师霏霏落雪之时,消失了四百余年的《伯远帖》又神秘地重现人间。
晚明最伟大的书法家董其昌被某位神秘的收藏者邀请前来鉴赏此帖。仔细鉴定之后,他认定这是真迹,不由激动道:“东晋风流,宛然在眼。”透过纤薄的纸张,入目的是厚重而悠长的历史。纸是最脆弱的,一点火星、几滴雨水,便足以毁灭它的踪迹,漫长的岁月里不知它经历了多少险境。
董其昌自画像03
王献之:中秋不复
永和九年的暮春,在那场偶然被永恒记录下来的聚会上,宾主四十余人雅集修躒,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时任右将军的王羲之,刚过“知天命”之年,在朋友子侄面前放松自然,不禁多饮了几杯。大家看他兴致颇高,亦即嚷着让他给这次聚会的诗集写篇序文。王羲之乘着醉意,走笔如飞,无意间写下了他一生之中最耀眼的书法作品。
也是在这场聚会上,有几个人因为没有写出诗来而被罚酒三斗,其中一个就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那一年,他只有十岁,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似乎对作诗没有太大兴趣,喝完了罚酒,在众人嬉笑怒骂地聊天之时,他只是安静专注地望着父亲,观察父亲写字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表情,以及纸上的一撇一捺、一点一画。
他练习书法已经五年。
起初,在父亲的七个儿子里,年纪最小的他并未得到垂青,相比而言,才华横溢的二哥凝之、潇洒不羁的五哥徽之在书法和性格上更肖“书圣”,王羲之在心里早已将自己的“衣钵”传了给他们。直到有一次,年幼的王献之正在练字,人到中年的父亲聊发少年之狂,突然从背后抓住他的笔,这可能是很多父亲并不好笑的恶作剧,常常会吓孩子一跳。可是当王羲之抓住儿子的笔的那一刻,自己却吓了一跳。他竟然拔不动这支笔!从此,他一改往日对这个小名“官奴”的幼子的忽视,开始重点培养他练习书法。(宋人欧阳修在辑录这段故事的时候,或许会忆起自己清苦的童年,幼年丧父的他只能拿芦苇秆在沙地上练字。)
王献之果然不负所望,他的字越写越好,以至连大司马桓温都要请他去题写扇面,他的淡定也让世人刮目相看,便是在这次给名震天下的桓温写扇面的时候,笔墨误落扇上,围观众人均大惊失色,王献之却不慌不忙地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还绘得十分精妙。甚至,某次家中失火,他也是镇静地呼唤左右,而不是像五哥徽之一样跑掉了鞋子。某日夜晚寝在书房,不巧一群偷儿潜入房中,将室内的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只缓缓道:“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群偷儿听毕,皆惊慌而逃。侍中谢安在比较羲之诸子之后,也赞叹献之“小者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