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自杀,最可怕的是他们带来的“自杀模仿”(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规避维特效应?其实“维特”也是有宿敌的,它的名字叫帕帕吉诺(Papageno),是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主人公。他与维特有着相似的境遇,都是一样爱而不得并且试图自杀。但在最后一刻,帕帕吉诺在三个男孩的说服下,改变了自己最初寻死的念头。与维特效应对应,帕帕吉诺效应(The Papageno effect)则用来形容媒体对自杀潜在的保护和规避作用。规范的自杀报道,其实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自杀模仿的发生,将“维特”转变为“帕帕吉诺”。目前,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参考。
例如,在1983年到1986年间奥地利维也纳,地铁站自杀人数就急剧增加。当时就有人怀疑,这与当地媒体的煽动性报道有关。于是在1987年,奥地利预防自杀协会就发起了一场媒体运动,想通过改变媒体报道的方式来降低地铁自杀数量。1987年6月以后,奥地利媒体就不怎么报道地铁自杀案了,他们要么只在内页做简短的报道,要么就干脆不报道。在改革之前,平均每六个月就有9例地铁自杀案发生。但在规范报道后,地铁乘客自杀人数降到了1到4例,减少了80%。此外,维也纳地铁的乘客人数在当时还几乎翻了一番,但自杀人数依然是下降的。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个国家,都有制订关于自杀报道的媒体手册。手册中会出一些报道建议,如报道时不该出现自杀具体细节和方式、不得公开遗书、慎用死者照片与视频、不宜过分“挖掘”或将“自杀问题”简单归因,更不得美化自杀行为等。而报道中,还需把重点放在教育、警示和救济等方面,并给出求助途径。
只是,在这个互联网崛起的时代,大众传媒在报道自杀事件的负面影响,自然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与考量。而现下“人人自带麦克风”的状况,也让相应的规范很难实施,几乎形同虚设。这可能是新一轮的挑战。
Frank Furedi.The media’s first moral panic.History Today.2015.10.15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