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重生———贝多芬的音乐记录|杨燕迪(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令人惊讶的是,这段患病而后康复的经历随后被贝多芬直接写入《A小调第15弦乐四重奏》Op. 132中(1825年11月首演):它的第三乐章是“充分的柔板”(molto adagio),总谱上写有“一位大病初愈者献给上帝的感恩圣歌,用利底亚调式”(Heiliger Dankgesang eines Genesenen an die Gottheit, in der lydischen Tonart)的字样。这是贝多芬自己的题签,他用明白无误的文字语言指明了这一乐章的要旨和意图。
这是一个极其不同凡响的慢乐章,贝多芬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用笔。乐声响起,一提琴、二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依次模仿进入,演奏提示为“轻声”(sotto voce),似小心翼翼的步履,又好像眼光向上的仰视,随后是四件乐器整齐划一的柱式和声,唱出羸弱而温情的祈祷,六小节一句,共吟唱五次。这段“感恩圣歌”是贝多芬最动情的音乐之一,它没有歌词,但所蕴含的意味却胜过千言万语。它的魅力来自它的极端朴素和真挚,这是赤裸的人声模仿,因是“大病初愈”,尚无力放声歌唱,但感恩之情和虔敬之心已尽在其中。敏感的听者会感到,这里的四声部和声进行有特别的古风气韵,这正是贝多芬起用“F利底亚调式”的用意所在:这种特别的利底亚调式(相当于升高第四级的大调式音阶)来自中古时代,它缺乏后来大家习惯的功能和声大小调式的明确性,但却具备某种原始的、遥远的意味。
笔锋一转,音乐转入第二段,带来完全的对比:“感到新的力量”(Neue Kraft fühlend)——贝多芬再次起用文字语言来点明这里的音乐意图。速度加快至“行板”(andante),明确的D大调,律动也转为三拍子,音乐活跃起来。这是翩翩起舞的姿态吗?拍点上的重音强调,弱拍上二提琴的刻意拉伸,一提琴上的轻快颤音,以及声部间的复杂交错,给人带来生命力的欣喜和欢愉。如果演奏得当,我们甚至能听到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低声部的一丝节奏笨拙和步态蹒跚——毕竟,这是大病初愈者的舞步,也是年老体弱者的复苏。及至后半段,音乐愈加兴奋,一提琴上奏出一支逐渐爬高、急于表达、甚至有些喋喋不休的旋律线,其下的急促伴奏音型像是人的心跳脉动,“砰砰,砰砰,砰砰……”,不断推动着音乐达到欣喜的高潮:这是重获生命的喜悦,更是生命力复苏的涌动…
…
这个慢乐章的形式结构正是基于“感恩圣歌”A段(F利底亚调式)和“新的力量”B段(D大调)两者之间的交替往复(AB A1B1 A2)。两个段落彼此支撑,相互映照,对遭遇病魔而后康复重生这一经验进行了有效而奇特的音乐抽象与乐声描画。尤其A段的两次变化重复均是“变奏手法”的大师手笔:A1段依然保持五个乐句的结构不变,但伴奏织体更为舒展流畅,一提琴独自承担“感恩圣歌”的吟唱,音区移至高音区,使感恩和虔敬的情愫更为鲜明。A2段运用复调的复杂加工技术,让“感恩圣歌”的旋律穿梭于各个乐器之间,进而形成声部间的“密接和应”(stretto),织体丰满,音响浑厚,“以更真挚的感情”(Mit innigster Empfindung, 贝多芬的演奏提示)达到宗教般的心醉神迷(ecstasy)。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贝多芬在A2段对“感恩圣歌”的主题处理具有强烈的“形而上”象征和哲思意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