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男人的决斗中,女人是战利品和牺牲品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龚金平
一部影片中,叙述视点的选择不仅决定了情节展开的方式,还会影响叙事风格和主题建构的方向。通常,客观视点更容易展现一种理性中立的叙述立场,像是对一个事件的平静注视与如实还原;而主观视点受到视角的限制,虽然能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历者的叙述逼真性,但也会流露个人主观的痕迹,叙述未必可靠。
在电影史上,有些影片试图通过多重主观视点的运用,使一个事件变得错综复杂,形态多样,甚至扑朔迷离。正是在这种真假难辨的混沌状态中,我们意识到,主观视点会掩盖了人物对内心的欲望。比如,黑泽明1950年导演的《罗生门》,由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者复盘一桩谋杀案,每个人的讲述都有细微的出入,从而构成多个叙述声音“众声喧哗”的氛围,使观众对谋杀案有了更为细致入微的认识,对于人性的自私有了更为直观的把握。
电影《最后的决斗》海报
多视点叙述的交织与主题
影片《最后的决斗》围绕中世纪法国的一宗性侵案展开情节,受害者是卡鲁日的妻子玛格丽特,影片让玛格丽特、卡鲁日,以及施暴者勒格里各自“呈堂证供”,以三个章节来探究案件的真相。从这一点来看,影片与《罗生门》的构思极为相近,但在第三个章节,即玛格丽特的视点中,影片直接标明这个章节是“the truth”(真相)。正因为这个细微的差别,《最后的决斗》与《罗生门》有了显著的不同。
《罗生门》中,观众需要通过四个人的陈述拼凑出谋杀案的真实面貌,但其中仍然有些细节模糊不清,这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正是人性的晦暗不明之处;《最后的决斗》却在两个男人的陈说之后,宣告女性的讲述才是终极真相。这样,《最后的决斗》面临道德和主题上的双重风险:只有玛格丽特全然无辜,并且为人正直坦诚,她的讲述才能担当得起“真相”之名;影片本来可以通过三人的视点洞察各自的虚伪与懦弱,从而证明人性的自私与偏狭,但影片高调地肯定玛格丽特的叙述,使影片的主题转向了性别对立。
男性在回忆中都对自己进行了美化和包装,对事实作了掩饰、歪曲,甚至否认,将自己塑造成真诚、耿直、优雅、迷人的形象,完全漠视了女性遭受的伤痛与屈辱。卡鲁日与妻子在一起时,粗暴凶残,只想传宗接代,无视妻子脸上痛苦的表情,反而常常心满意足地问妻子是否感觉愉快、欲仙欲死。勒格里更是自负愚妄,玛格丽特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礼节性的亲吻,都能被他悟出色情诱惑的意味。因此,影片在两位男性自我感觉良好的讲述之后,通过女性之口进行反戈一击,洞穿了男人的粗鲁与虚伪。可见,影片在叙述视点的认可度上明显“厚此薄彼”,毫不避讳对于男性的鄙视,进而凸显女性在男权秩序和男权思维的阴影下被忽略、被轻视、被践踏的处境,暗示她们成为被工具化和欲望化的性别符号,也是可以占有和交易的商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