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李杨: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义务讲述这段历史(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后来这部纪录片被德国电视一台收购,并作为纪念二战结束50年的系列影片之一,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播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还入围了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影片单元,并获得提名。李杨回忆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听说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自己花钱拍了《痕》这一部纪录片,大使馆文化处还奖励了500马克。“我用这笔钱,添了一点举办了一个很大电影party,并在母校科隆电影学院放映了《痕》,以此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同时庆祝硕士毕业。”李杨还记得,那天请了很多中国和德国的朋友,为了赞助他,开中餐馆的好朋友老范做了很多菜,只收成本费。遗憾的是,当时中国还没有纪录片频道,没有机会在国内放映。
哪怕自掏腰包也要圆电影梦,
关注现实的“盲系列”影片
除了《痕》,李杨还拍过《妇女王国》《欢乐的绝唱》两部纪录片。但许多观众了解这位导演,应该是从《盲井》《盲山》《盲·道》构成的“盲系列”影片开始。耀眼的明星,宏大的场景和华丽的特效,这在他的片子里都找不到。有的是带有纪录片特点的真实。
从两岁在《延安游击队》中出镜触电大荧幕,直到44岁完成处女作《盲井》,他才圆了自己追求多年的电影梦。硕士毕业后,第一想法就是要拍故事片。于是他放弃在德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创业。李杨说,当时自己曾处于一种选择的焦虑状态中,拿着毕业证和简历去了电影制片厂,可是那个时候电影市场不景气,电影制片厂一年最多拍一到两部电影,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充斥着录像厅。
听说王超和贾樟柯用很低的成本拍了电影,李杨眼前一亮,觉得自己也可以掏钱拍电影,但对于国内市场和生活现实的不了解,也一度让他的电影梦变得不切实际。2000年,41岁李杨成为第五代导演黄建新的副导演,在剧组实践的机会,积累经验,对于他后来拍电影很有帮助。他彻底决定回到国内,结束了在德国14年的生活。
在北京租公寓住下来,他在北京朝阳区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没事就骑车去那里看书,寻找适合改编电影的小说。作家刘庆邦写煤矿生活的中篇小说《神木》打动了他,“对善与恶,对人性纠结与挣扎,对金钱与道德,邪恶与善良的描写非常深刻,这正是我通过电影想表达的东西。虽然我名不见经传,但我有信心把它拍好。”李杨把在德国辛苦打拼来的钱投进这部电影。小说写的是最底层的煤矿矿工,没有女主角,场景又不在城里,拉不到赞助,不少大导演都没有兴趣拍这个题材。
李杨导演跟别的导演不一样,他的电影是自己掏钱拍。李杨还记得拍完《盲井》之后,“给大家发完工资,给各个器材公司付清账款之后,我就变成了穷光蛋。不但一贫如洗,还欠着澳大利亚电影后期公司的钱。因为拍摄期间发生的各种状况,被迫停机、转场,换演员和工作人员,拍摄周期多出了七八天。这对于一个低成本电影制作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