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里的搞笑桥段,戳中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农业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有限的耕地条件下,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待到清朝末年,全国农业人口高达4.095亿人,而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3.08亩,百姓的生活水平反不如千年前的唐宋。更为让人心痛的是,清代国民经济不仅整体数据表现不佳,就连局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百姓的日子也同样苦不堪言。

《走向共和》里的搞笑桥段,戳中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


比如光绪33年,浙江巡抚曾易就在奏章中担忧道:“浙省米缺短昂,民心惶挠”,“各省官仓,义仓存谷无多”。无独有偶,广东多地的米价也呈现出上涨趋势,以致时人指出“光绪后期米谷日贵……农田所出有不覆海内民食之患……今两粤并仰食于暹罗、安南之米矣”。
粮食紧张下,满清政府不得不被迫放开粮食进口,然而极低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占有粮食水平,注定进口再多的粮食也于事无补,可叹走过了二百多年风雨的满清政府,就这么在粮食危机中,一步步滑入衰落的深渊中。
二、针线倦拈,小楼残梦锁经年
农业凋零如此,那晚清的手工业情况又如何呢?
若是用《走向共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那就是“江苏的纺织业全垮了”。
随着西方机制产品大量输入,我国传统手工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比如江西地区在1840年前,曾坐拥铅山与景德镇两大手工业中心,当地茶农、织工、纸工很多,但洋布、洋茶、洋纸盛行下,众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到了1883年,江西茶农破产殆尽,纸业也“难免天演淘汰之悲”,织工更是从当年家家灯火昼夜不熄,变成了机杼声歇不可闻。

《走向共和》里的搞笑桥段,戳中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


手工业的萧条传导到实体经济里,带来了商贩与船夫等上下游行业从业者大量失业的连锁反应,致使江西全省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造成诸多社会隐患。窥一斑而知全豹,江西的处境,何尝不是满清经济的一个缩影,难怪《走向共和》中,堂堂朝廷命官也跪在了洋货面前,极力动员翁同龢不要再想着土布,还是弄点洋布来穿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