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上海这条路,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今日上海话中,说一个人做事不在行谓“洋泾浜”。词义的来源,是当年因为洋泾浜周边商铺云集,在中外商人间,产生了一种用中文语法和英语读音通行的新语言,被称为洋泾浜英语。老上海把懂外语者唤作通事,而和外侨做生意的小商贩,或者在外侨商铺、洋行的打工者,讲的则是“洋泾浜英语”,就被称作“露天通事”。久居上海的外侨听了这种以中文语法表达的英语词句,也可以大致意会,做成生意。
据说,1934年萧伯纳访华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洋泾浜英语颇感兴趣:“余信此语或将成未来之世界语。”
感受下在上海曾流传甚广的洋泾浜英语歌谣: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红色地标见证历史
延安中路前身,一说始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路南长浜取名长浜路,1920年以法国陆军上将姓氏命名为福煦路,1943年改洛阳路,1945年改名中正中路。延安西路前身为大西路,1949年时最西到虹桥路古北路交叉口,后继续延伸往西。相比老城区,延安西路显得相对荒僻。今日成为网红打卡地点的上生·新所,其前身为外侨建造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就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大西路301号)。而今位于定西路以西的延安西路1453弄的大西别墅,则记录了这条路原先的名字。
界路,处于两种势力管辖的缝隙之处;而缝隙,往往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沿着今天的延安路从西向东一路走来,可以发现,在今天的延安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口的路口以西,同时拥有平民女校旧址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老成都北路7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延安中路804弄21号);而这一个路口以东,近淡水路路口,还留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数个红色地标聚集此处,可以想见革命先辈巧妙利用上海五方杂处、一地三治的地方行政管理格局展开革命工作的智慧。
1997年2月27日,两块埋藏地下多年的上海国际公共租界界碑和法租界界碑,在延安高架路工程施工现场被市民偶然发现,并“移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在同一时段,延安高架路为几处历史保护建筑特意拐弯。延安路沿线的这些旧址和新地标、老地名和新建筑,记录了上海一路走来的历史。

【海上记忆】上海这条路,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


今日上海市区内东西向的通衢(孟雨涵 摄)
栏目主编:沈轶伦
本文作者: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