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规矩方圆浮图万千——中国古代佛塔构图比例探析(3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覆钵式塔即喇嘛塔,因元代藏传佛教的流行而开始广为建造。覆钵式塔下部通常建须弥座两层(清代多为一层),平面常作复杂的“亞”字形(有时为圆形);须弥座上置覆莲或金刚圈;其上为覆钵形塔身(不同于印度原始窣堵坡的半球形,而是上部比下部宽的瓶形);再上又是平面为“亞”字形(或圆形)的小须弥座,其上为圆锥形的“十三天”(即相轮)及宝盖、宝珠。刘敦桢认为覆钵式塔“全体形制所保存印度佛塔的成分,较我国任何一种塔为多”;他还指出印度阿旃陀石窟中“有些塔的覆钵上部反较下部稍宽;而公元6世纪以后,相轮的数目已增到十三层。此二者传入印度北部的尼泊尔(Nepal)和我国的西藏,便演变成喇嘛塔的塔肚子和十三天。”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总结了喇嘛塔在元、明时期与清代所发生的变化:“此式佛塔自元代始见于中国,至清代而在形制上发生显著之巨变。元塔须弥座均上下两层相叠,明因之,至清乃简化为一层,其比例亦甚高大,须弥座以上,元、明塔均作莲瓣以承塔肚,清塔则作比例粗巨之金刚圈三重。元、明塔肚肥矮,外轮线甚为圆和,清塔较高瘦梗涩,并于前面作眼光门以安佛像或佛号。元、明塔脖子及十三天比例肥大,其上为圆盘及流苏铎,更上为宝珠,至清塔则塔脖子十三天瘦长,其上施天盘地盘,而宝珠则作日月火焰。此盖受蒙古喇嘛塔之影响,而在各细节上有此变动也。”
1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
妙应寺(即白塔寺)白塔是北京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也是老城区内仅存的元代佛塔,可视作元大都的象征。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明《长安客话》称其“制度之巧,盖古今所罕有矣”。
白塔建在一个“凸”字形的巨大台座上,台四周有围墙,四角有角亭,有转经道可供信徒绕塔诵经。塔的最下层为“亞”字形台座,四角各有五个转角。台座上是重叠两层的巨大须弥座,平面形式与台座相同。须弥座以上是覆莲,覆莲以上为略近似鼓形的塔身。塔身之上又是一层须弥座,再上是圆锥形的“十三天”,最上是“天盘”和宝顶——宝顶造型其实是一座缩微的喇嘛塔。塔身从凸字形台面至宝顶总高50.86米。
通过对清华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中国营造学社实测图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1984)中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以及实测数据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白塔及大台基构成的正立面整体
总高(含大台基):大台基总宽=√2(图54)。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