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历史深处的水与月(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别致之三,是复调声景的设计。讲到少年丧母之痛,影片插入了一段《兔爰》的朗诵,叶嘉莹的吟诵和少女的独白形成复调。讲到和顾随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设计了由男女二声同时诵读师生唱和的《踏莎行》。这种同声叠诵不仅形成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对话,甚至也带来了一种“剧场感”,让时空的碰撞都汇聚一处。
剧场式叠诵之外,《秋兴八首》组曲还建立了另一重声画空间。按照米歇尔·希翁的说法,《掬水月在手》的配乐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骨骼叙事——被放置在“外面”的声音。这种外部空间的建立,在给观众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要怎么看待外部感觉空间和内部叙事空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秋兴八首》组曲的肃穆之感,与叶嘉莹的平淡之间是有一种反差的。
丧母丧父丧女之痛,婚姻的不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痛苦与百年中国的历史坎坷交织在一起,我们旁观者总会说,她的一生是历史的一生,厚重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但她自己从不这样说,她只是淡淡一挥手,把所有的苦痛和感悟都放进了诗词里。不是她活在诗里,而是她以诗的方式在活着。因此,与其把两种不同的感觉看作反差,倒不如看作是刻意为之的对照,对我们而言诗歌是一种外部的感觉,对她来说诗歌是一种内部的存在。
叶先生总是说,是诗词救了她,我只能说,是叶先生救了我对诗词的爱。年少读书时,总是厌倦刻板又着迷于自我的发现。在几位古代文学老师课上,接连遭遇挫折,觉得人家要么不讲逻辑,要么言必称“出处”,“我”又能放在哪里?于是抱着原来古代文学里没有“我”的狭隘之间,转身离去。直到后来开始认真读叶嘉莹讲诗词,才真正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才知道应该长长久久地读下去。诚如她所说,她不是在做研究,是在对话与传承。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会把她看作是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化身,看做历史的通道,看做一个“穿裙子的士”。但为什么她能把诗词讲得那么通透?为什么要强调“穿裙子”的“士”?真的可以把她等同于传统吗?这或许是读诗之外,我们可以和电影一起去思考的。
《掬水月在手》上映以来,关于影片关于叶先生已有众多评说。印象最深的是戴锦华的访谈,她提醒大家,当我们看到叶先生的风骨、学问,看到她所传承的古典之美时,尤其不要忘了,叶先生最宝贵之处恰恰在于,她是一个穿行于20世纪的现代女性,唯有现代女性,才能走出家庭,走向世界,在历史深处作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