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刊︱对谈:名画《清夜游西园图》在唐长安的流转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编者按】本对谈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以唐张彦远家收藏的《清夜游西园图》的流传为切片,尝试透过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解剖分析权力起伏、官僚交往、文化好尚和居住空间等各种因素所带动的事件发展,启发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寻找接近古人的世界。
宁晓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专注于书画史、书画理论、图像志等方面,而对于书画的社会性因素和历史学材料关心较少,对于鉴藏史的考量也不多。史睿老师的研究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眼界,拓展材料的范围。
史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我的报告是以一件作品及其故实为核心,通过多维的展开,把唐代鉴藏活动放入长安的空间维度和社会维度中做一个动态观察。作品在此等同于生物学中的同位素标定,即通过生命体识别鉴藏家的学术传承、交游关系、居住环境,看它在长安这个空间、唐代这个社会中的流动,以及在这一流动中牵扯到的人和事,展现其内部的复杂关系。
长安作为大都市,同时亦是收藏之都、法书名画聚集之地、全国最大的书画市场。各色各样的好事者都参与到收藏活动中,既有世家大族、新兴士族、科举家族、勋贵家族、一般文人,甚至还包括贩夫走卒和书画商人。
从空间上看,长安的宫门,太极宫的朱雀门、大明宫的丹凤门,把长安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宫廷,一个是坊里和市肆。书画藏品以购买、进献、宣索以及赏赐、盗窃、战乱散佚等方式流动。终唐一代,总的趋势是内府收藏渐渐流入私家,而私家秘藏则随着权力、文化、家族等因素再行分配或重组。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在一些顶级作品上,就可以观察到藏品在时间、空间、社会阶层中的流通轨迹。比如张彦远家族藏品的流转,就凸显了唐代长安社会整体的脉动及其机制。
唐太宗酷好二王书迹,当时所有珍贵藏品均纳入内廷,外界难得一见,摹本亦是。太宗、高宗时期,内府御用拓书人(比如冯承素、诸葛贞、汤普彻)只有在太宗命令下,才能传拓御藏法书,用来赐予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高官、外戚,非有敕令不得擅拓。《冯承素墓志》对于摹写兰亭只字未提,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因此,外间流传的内府所藏法书名画拓本数量极少,太宗朝时仅有八人,高宗朝有六人得到过御赐拓本。也有御用拓书人为了牟利,偷偷拓出摹本在市场上贩卖,外间才稍稍得见。据张怀瓘《书估》记载,这些摹本的市场价格非常高。
作为宫廷之外的收藏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感叹自己无法得见内府收藏。稍晚一点的徐浩因为受到肃宗赏识,成为肃宗、代宗时期内府重要的鉴定人,不仅见过御府收藏,而且在安史之乱后为帝国收拾散佚的二王书达二百余卷。通过徐浩、武平一的记载,可知武后、中宗时期内府珍贵书迹不断向外郭城的贵戚、公主家流动。比如,据徐浩《古迹记》,宗楚客曾得到二王真迹二十卷,还装成屏风向同僚炫耀。根据《徐氏法书记》可知,同时代的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也都得到了赏赐,而且请当时的重要鉴藏家来“评善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改变宫廷原来的装裱方式,通过更换裱轴变成私藏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