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刊︱对谈:名画《清夜游西园图》在唐长安的流转(11)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同时文化的占有也是一种权力,通过收藏与参与欣赏来体现品位,也是一种权力的优势。一些数量极少的珍品有时候必须是有权者方可收藏的。因此,张弘靖、令狐绹不得已都将自己所藏珍品进呈。柯律格对于明代藩王收藏的研究也关涉这一点。当中央权力呈强势之时,御府典籍、书画的聚藏是王朝的文化塑造的方式,是中央文化权力的体现。史睿老师所讲的王涯所藏甚富,一定程度也是他通过自己当时权势聚敛而得。当然王涯所做未必符合士大夫文化的价值认同,因为收藏也是一种身份、文化与价值的识别。
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史睿老师讲的《清夜游西园图》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想必多少知道一些清末民国清宫旧藏流散的故事,比如杨仁恺先生《国宝沉浮录》书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像《游春图》《平复帖》《簪花仕女图》等名品背后都有类似的情节;而说到陌生,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在唐代围绕一件早已不传世的作品竟也能讲出这样的历史。
另外,今天史老师的报告,让我想起汉学家艾朗诺先生(Ronald C. Egan)曾做过一个讲座,讲《夷坚志》如何能够成为史料的问题。我们知道《夷坚志》是南宋洪迈(1123-1202)编撰的系列志怪集,洪迈同时又有官员的身份,还著有《容斋随笔》等其他著作。仅就《夷坚志》和《容斋随笔》两种而言,就是性质差异很大的两类材料,同时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作者形象。史睿老师的报告也有类似的启发,比如他提到的段文昌、张弘靖、王涯、李涿等人,都是政治史脉络里常见且重要的人物,如果仅看正史或墓志等材料的记载,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涉身书画收藏的故事,但是很显然,只有透过笔记类材料将这一块补上,他们的形象才会更加丰富、完整,而且这样的工作,也将相应深化我们对政治史的既有认知。
就此而言,我觉得史老师的研究很有方法论的意义。如今人文学一定程度上受到理工科研究思路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以文章的形式呈现的,但很多文章的结构其实是表格化、数据化的逻辑。今天这个研究呈现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生态面貌,如果我们把《清夜游西园图》看作这个生态园中的一个生物的话,那么我们能看到它和别的作品之间、它和藏家之间、还有藏家和藏家之间等丝缕错综的联系。这种多元交织的联系才是人类社会和历史最有趣、真实的面目,也是我们应当设法揭示并讲述的内容。
宁晓萌:史睿老师今天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尝试,一种把画史片段用其他历史材料补缀串联起来的尝试。这种尝试为我们展示出某种脉络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的脉络可以是很多元的,比如说,人与物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甚至是故事写作手法的联系上的,这是一种多层次交织发展的可能脉络。这种展示让我们思考一种更有系统性地去构建和重写画史的可能性。同时,史睿老师今天还为我们呈现了如何去研究一个“不可见的”作品——没有实物留存的作品——的精彩的范例。我认为这种研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5期,原题为《对谈:唐代长安的书画收藏与鉴赏——以社会网络和都市空间为视角》。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