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铁铸就人生——记我国著名建筑钢结构设计专家李瑞骅(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九五二年,李瑞骅持这封信回到新中国。选自《钢的交响》
在这期间,由于李瑞骅持有绿卡和工作签证,而且年纪轻、工作出色,加拿大移民局多次就入籍一事与他联系,说只要签个字就行了,唯一的条件是他必须放弃中国国籍。“在关键时刻,李瑞骅总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他要做中国人,不肯放弃国籍。”张珑的言语间透出内心的骄傲。
1950年10月,李瑞骅辞去该公司的工作,考入多伦多大学土木系攻读研究生。仅用七个月,他便完成了结构力学、混凝土力学和土壤力学等专业课程,以全A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1951年年底,李瑞骅获悉新中国希望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并得知只要写信给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即可获得回国入境证明。刻不容缓,他立即致信周恩来总理,表达了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热切意愿。1952年2月8日,李瑞骅收到政务院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复信,表示欢迎他回国。
接到祖国复信的李瑞骅心潮澎湃,竟等不得即将在7月举行的毕业典礼。他放弃了因学习成绩优异可在毕业典礼上获得的奖品,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直到2000年,在加拿大定居的嫂子盘桂仙向多伦多大学反映此事,李瑞骅才拿到了一份正式的硕士学位证书。而证书上的照片,已由原来英姿勃发的青年,换成了一个白发老翁!”张珑笑盈盈地说。
1952年3月,朝鲜战场上正炮火连天,中国和美国之间已断绝一切外交联系。李瑞骅匆匆离开加拿大,绕行11个国家,终于在当年8月回到上海。
常有人问他:“你在加拿大有绿卡,又可以入籍,工作优越,收入丰厚,过的是高级白领的生活,你为什么回来,后悔吗?”
在回忆录《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里,李瑞骅清楚地陈述了当年选择回国的初衷和理由:在加拿大,“虽然我收入颇丰,但日复一日如机器一般工作,无乐趣可言,更谈不上有所进步和创新……我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我的父辈都是从贫困中成就事业的。这种精神自小融入在我的血液里。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相信总有我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我愿意将我在国外所学报效祖国。”
当初作的决定,他未曾后悔。
2、“终生难忘的一次光荣经历”
在李瑞骅设计的所有钢结构项目中,最为夺目的,当属人民大会堂。
张珑告诉记者,李瑞骅生前曾说,能够完美设计出人民大会堂的钢结构,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赞许,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次光荣经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