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曾登临的碣石到底在哪?|旧文新刊(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魏晋以后,由于古碣石已失所在,于是又产生以相近的山当作碣石说。
(四)石城碣石说。《新唐书·地理志》:平州石城县“有碣石山”,唐石城县在滦县南三十里。此说流行多代,《舆地广记》平州石城县:“有《禹贡》碣石山,秦皇、汉武皆登之,以望巨海,其石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但在滦县以南,根本没有山,此说与事实不合。
(五)昌黎碣石说。这是明代才提出的,前后又有两说,方位不同。一是《大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他还把山顶“有一巨石形如瓮鼓”,疑即天桥柱,从而认为碣石未沦于海。前说不详明指何山,后说就是昌黎县城北之娘娘顶。明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都依郭说,肯定仙人台就是碣石山,所以尽管此说虽晚,但在近代却最占优势,现在一般地图上都标为碣石山。
关于渤海湾北岸碣石的位置,历史上众说纷纭,究竟哪一说较近乎事实,首先必须弄清两个问题:碣石是山还是石?是紧临海水还是距海有一段距离?第一,秦皇、汉武所巡行的碣石记载简略,但曹操诗中描写得比较清楚。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说明碣石紧临海水,甚至于是伸进海里的一块地方,上有岩石,直立对峙,所以称为山岛,但不是山,更不可能是大山。《尔雅·释名》:“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说文》:“碣,特立之石也,东海有碣石山”,碣石是碣立之石而不是山,应该可信;第二,汉武帝巡行的碣石,文颖说在海旁,曹操所临碣石更是与海水综错,文颖之注与曹操之诗相一致;第三,这里的碣石还必须与通道有密切联系,曹操征乌桓回军所登临的碣石,当必在通往山海关古今通道不远。因此,如是高山,或距海较远,或不在通道之旁,都可以排除。据现在实地情况考察,自昌黎附近的海岸往西,沿海内外根本没有山,历史时期也没有成山条件,通道也去海较远,可以不考虑。
从北戴河附近往东出秦皇岛、山海关,通道才开始靠着海走,山势也逐渐伸向海滨,余脉有的一直到海。曹操回来既是走这条路线,他所登临的碣石应该在这段道路之旁不远,这一带正是汉临渝县之地,文颖所说著海旁的碣然特立之石,只能在北戴河附近直到秦皇岛一带寻找。
北戴河南海角旁现在还有这类孤崖耸立的海石,例如鹰角亭的鹰角石和金山嘴的南天门,金山嘴西、中海滩路南突出海中的老虎石,其中金山嘴半入海中,三面临海,近海一面就是高达数丈的海蚀崖,矗立海中。南天门就是在崖脚下,中为海水蚀穿,穹窿似门,可容数人穿行其中,登临崖顶,则海景全收眼底,一览无遗,所以一直是观海胜地,早就有人认为这就是碣石。金山嘴是一个比秦皇岛大得多的半岛,早在1924年前后就不断有人在金山嘴发现周、汉古文化遗址、遗物,包括千秋万岁瓦当、汉砖、铁镟、烽燧遗址。特别值得指出的金山嘴西北,紧倚戴河东岸,并距戴河口不远,有村名古城,此处当为一古城所在,古城之东不远就是西联峰,此处也有古烽燧遗址,山下有古墩台,当为明代海防墩台遗址。以上遗址、遗物,《北戴河海滨志略》已有较详细报导,并附砖瓦拓片,虽系二十年代私人调查,后亦未经考古正式勘查,但遗物“千秋万岁”瓦当与砖瓦纹饰时代为汉时文物无可疑,至于古城也很可能和久已失考的汉骊成或絫县有关,有烽燧,又有古城,必当古代交通要道之冲,至今形势未改,这样,秦汉碣石应在金山嘴附近,既有证据也很合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